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磨砺苦寒剑 大赛亮“冰”锋 ——“十四冬”前夕探访黑龙江、吉林纪实之二

2019年12月28日,在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高山滑雪大回转女子组比赛中,黑龙江选手再次豪取金、银、铜牌。距离“十四冬”开幕还有1个多月,黑龙江代表队已经在开赛的项目中获得了13金12银11铜的好成绩;冰雪大省吉林在“十四冬”赛场上也是捷报频传。

这些令人炫目的冰雪战绩从何而来?有何“冰”法秘笈?

“软硬兼施”跨界选才

“任何成绩的取得都非一蹴而就,我们为了发展冬季体育项目,一方面在栽培精英运动员上下功夫,一方面努力增建大型体育基建,可谓是‘软硬兼施’不遗余力。”黑龙江省体育局冬管中心副主任邹亚昌一语道破玄机。

据介绍,利用独特的自然条件,冬季项目在黑龙江省的13个地市遍地开花,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科学布局。该省12个地市开展速滑项目,11个地市开展短道速滑项目,7个地市开展越野滑雪项目……一系列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布局,蓄积了雄厚的后备人才。

竞技体育是硬仗苦仗,大型综合型运动会拼的是综合实力、人才厚度。黑龙江省运动队自建队以来,合理搭建运动金字塔,形成了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培养模式及训练模式,冰雪人才层出不穷。

无独有偶,吉林省也是以“全省一盘棋”的思想,挂起作战图,吹响冲锋号,兼顾全省后备力量培养和梯队建设工作,在冰雪运动上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跨界选材也是一条人才培养的新路子。”邹亚昌介绍,为达到国家体育总局提出冬奥会“全项参赛”的目标,黑龙江省体育局率先以省为单位开拓思路,在中国范围内跨界、跨项挑选有培养潜力的运动员,进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数据库,从而开辟更为广阔的后备人才选拔渠道。

这种跨界选材模式已在“十四冬”雪橇项目中小试牛刀,来自黑龙江省雪上训练中心的黄叶波和来自广东的彭俊越跨省组队,在雪橇男子双人组比赛中一举夺冠。

随着“十四冬”脚步的临近,黑龙江省、吉林省浓浓的备战氛围把社会各界拧成一股绳,形成了发展冰雪运动的强大合力。

齐心磨砺 打造“冰”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赛场上争金夺银是教练和队员们科学训练、艰苦拼搏的结果。

自“十四冬”备战以来,黑龙江省各个队伍加紧训练,雪上项目的3支队伍已在新西兰进行外训, 5支队伍赴奥地利、俄罗斯、美国、斯洛文尼亚和芬兰进行集训……

“姿势不对”“力度不行”“幅度不够”“再来一遍”……2019年12月24日下午,黑龙江省冰上训练基地花样馆里回荡着一串串响亮的指令,花样滑冰教练刘颖正对即将参加“十四冬”比赛的8名队员悉心指导,馆内紧张的训练气氛根本没有一点要过新年的感觉。

刘颖嗓音嘶哑地说:“越是临近比赛,越要加强训练,我们现在要通过备战,尽可能地强化每一个细节,让队员们保持稳定良好的竞技水平。”。

我国第一枚冬奥会金牌获得者杨扬的启蒙教练、七台河市体育局少体校短道速滑教练董延海也同样关注着“十四冬”:“我准备去呼伦贝尔观赛,为我曾经教过的孩子们加油打气,同时可以学习更多比赛经验,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样才能为孩子们下一步的训练制定更好的战略。”

“自然赋予的极寒和冰雪,淬炼了黑龙江人不畏严寒、拼搏进取的‘热血精神’,这也是黑龙江运动员在赛场上争金夺银的精神力量。”董延海坚定地说。

谈到对“十四冬”的期待,两省教练员、运动员们都信心满满:“黑龙江省本届冬运会要力争实现金牌总数、奖牌总数两个第一!”“我们要用金牌来捍卫吉林省作为冰雪体育大省的荣誉和地位!”

铮铮誓言道出了备战中教练员、运动员们的雄心壮志和必胜信心,他们正用汗水和努力,磨砺着竞技制胜的“冰”锋!

后勤不后 科技保障

备战“十四冬”,冲在最前面的不仅仅是教练员和运动员,精细化科学化的后勤保障也绝不落后。为了满足更多运动员训练需求,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体育局大力推进场地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吉林省北山四季越野滑雪场是当地着眼于“备战冬奥、补齐短板”打造的国家级重点工程,属于异常宝贵的稀缺型场地,是亚洲首座、世界第四座具有国际水平的全天候、标准化室内越野滑雪专业训练场地。据统计,已有22支国家及各省市运动队进驻北山四季越野滑雪场训练,接待训练万余人次,日接待训练最高可达200人次。

黑龙江省则建成初、中、高级滑雪场超过100家,拥有各类雪道200多条,室内滑冰馆19座,同时组建了复合型科研团队,主动服务越野滑雪、自由式滑雪障碍追逐等国家集训队,对备战运动员进行重点保障。

黑龙江省还专门成立了备战工作领导机构和11支保障团队。“这段时间,黑龙江省冰上训练基地速滑馆天天有队伍训练,所以咱们也是全天候服务,让大家练得科学、练得安心。”黑龙江省冰上训练中心副主任吴献介绍,“场馆通过数字化手段,对运动员滑行过程中的运动轨迹、运动姿态等情况进行同步监测,通过数据分析,为备战选手提高竞技能力提供科技保障。”

由于跳台滑雪对场地要求较高,黑龙江省体育局加强了对亚布力体育训练基地的硬件建设,训练保障能力、场地标准得到显著提高,1.5公里的越野赛道成为世界首创的智慧雪道,训练条件在全国也是遥遥领先。

“别小看了缆车的重要性,它就是雪道上跳动的‘音符’,如果缆车不运行的话,肯定没有办法保障训练进度。”亚布力体育训练基地索道部经理曹峰说,“为了保障滑雪运动员的训练,我们每天早上5点起床,晚上5点索道收车,冬天都没有休息日,春节也不准备休息了。”(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叶文畅 赵娜 李存霞)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