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第十五届草原读书月“读书会”活动|名人名家共话诗歌境意

李淑章教授解读诗的意境

李子广教授分享句法之美

赛娜对话“东坡”

宋玉川院长分享诗的两重解读

诗歌朗诵

诗词爱好者认真聆听

1月10日,《北方新报》第十五届草原读书月“读书会”活动——“古典诗歌的境意”在内蒙古朗诵协会举行,我区4位文化名人名家从不同视角解读、鉴赏中国古典诗歌的境意,10多位朗诵文化爱好者用朗诵、吟唱的方式为在场的40多位嘉宾展示诗歌之韵美。

李淑章:青年人要对诗词投入热情

《望庐山瀑布》是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古往今来名家对其解析也略不同。在读书会上,著名学者李淑章教授用他活泼、幽默的讲课方式,分享了他对该诗艺术境界的理解。

李淑章解析,《望庐山瀑布》中说,在太阳的照耀下,香炉峰顶上升起了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长河悬挂在眼前。从高处飞冲下来的瀑布,一泻三千尺远,简直就像那银河。李淑章认为,该诗有多处字以及比喻的运用甚妙,如其中的“生”“挂”“直”“疑”等字。上个世纪60年代,他亲临庐山,看到庐山瀑布那一刻,忽而感觉,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表达并不夸张,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挂”,将飞流直下的瀑布化动为静,犹如一幅壮美的山水画。“生”字,使香炉峰获得生命,使人感到,那紫烟是有灵性的香炉峰创造出来的。“直”用得极其形象,写出了诸瀑布中,只有庐山瀑布的依托是高耸而陡峭的峭壁,流速一冲到底。“疑”作“好像”解释,并非怀疑,瀑布好像银河从最高的天空落下来的。这首诗反映了李白非凡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读后更会感受其开阔的胸襟和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李淑章教授的解读风趣、灵动,让在场的听众沉醉其中。他说,如果没有亲临庐山,他或许和其他人的解析一样,而只有身临其境后,才可能获得诗的真谛。他鼓励青年人要努力学习,对诗词投入热情,亲自实践,才能有更深入细致的认识。

李子广:

诗句法的审美解读

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子广从格律等近体诗的句法方面讲述了诗歌的审美解读。他说,读诗要从句法上懂诗,要知道诗不同于散文,诗和散文的表达形式也不同。现代诗人流沙河先生曾说过,诗是对着天空喊“把门打开”,而散文是要对着门喊“把门打开”,如此之说颇有韵味。因为,诗的句法是超语法的,像“动词用在中间”“名词性的词连用构成句子”,不懂这一点,便不知诗不同于散文。

李子广说,超语法就是在语法运用上比较自由,更能表达诗的基调。像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情调昂扬的送客诗,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去四川做县尉。诗歌的前两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三秦是指陕西,城阙代指长安,巍巍长安坐落在陕西大地上,五津是长江上的五个渡口,这里是指四川。“城阙辅三秦”的境界是开阔的,奠定了主要的基调。既是送别,便还有低沉的情绪。后两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就是表达这样的情绪。望着杜少府要去的地方是一片迷迷茫茫的风景,情感就低落下来了。这两种情感交错构成了这首诗的基调。“辅”和“望”这两个动词用在中间位置,就是诗的句法。后面“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一句也同样是诗句法的表达。同样,在陆游的《书愤五首·其一》中“楼船夜雪瓜州度,铁马秋风大散关”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句法表达,都是用了名词连用的诗句法。

赛娜:

用心与诗人对话

内蒙古朗诵协会会长赛娜现场深情朗诵苏东坡的词《定风波》,并“对白”苏东坡。

赛娜说,每个中国人心中,几乎都有一个苏东坡。因为,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中,会不自觉想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情,会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来宽慰自己;当我们在一个中秋的月夜思念亲人的时候,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我们亘古不变的美好期许。苏东坡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2700多首诗,300首词,4800多篇文章,他的创作生涯维持了四十余年,是一个创作精力极为旺盛的大文学家。他的诗几乎与我们终身相伴,为朗诵提供了大量经典的作品。

“我们常常说文弱书生,但苏东坡的书生意气中萌发了一种浑然天成的力量,格局是他的筋骨,气节是他的血肉,大爱是他的彰显。他是文化史上的一轮明月,皎洁高雅,淡泊宁静,他用他最温柔的月光,指引着黑暗中迷失的灵魂,寻觅着人生最初的方向。他的爱,就像是流水,永远萦绕在我们的心房。”赛娜深情的朗诵表达了她对苏东坡这位诗人的敬仰。她对记者说,不管是朗诵还是阅读,想要真正懂得诗人,那就需要你和诗人用心对话。

宋玉川:

经典诗歌的两重解读

内蒙古启智文化研究院院长宋玉川以心智学的视角解读了诗人王维的《终南别业》。他说,从心智学的视角看王维的创作思想,就会看到两重境界,生活视角下和生命视角下的解读,一个是文化境界的表达,一个是生命智慧境界的表达。

从第一层讲,《终南别业》前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说,诗人中年后厌烦尘俗喧嚣,晚年定居终南山边陲,开始了隐逸安适的生活。而智慧境界的解析说,“好道”是一条可以慰藉心灵的路,一条可以温暖自心的道。因为人到老年,再美的容颜都会老去,再强健的体魄也会衰弱,唯一能够慰藉心灵的只剩下自心升起的种种智慧境界,并不是通过外境去感受、觉知的。

诗中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文化解读说,在山间信步闲走,不知觉中到了溪水尽头再无路可走,但诗人眼前却感到一片开阔,于是索性坐下,看天上的风起云涌,奇妙无穷。从心智视角看,诗中蕴藏着一种“绝路逢生”的密意,不再执着外界,摆脱了烦恼,心灵活在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中。最后两句“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的“林叟”,并非诗人偶遇老人,谈笑甚欢忘记回家,而是人生真正能与己对话的“老叟”无非是每个人内心那个真正的精神的、内在的自己。(文·摄影/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郝少英)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