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乌兰察布:为传统奶制品产业振兴插上翅膀

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奶制品作为奶业振兴的重要部分,曾一度“藏在闺中无人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奶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乌兰察布地处黄金奶源带和全区奶业主产区的优势基础,下大力气培育壮大民族传统奶制品。按照市委、市政府和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要求,乌兰察布市市场监管局及时制定了《乌兰察布市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20202022年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计划用3年时间,通过规范登记许可、严格执行地方标准、规范生产加工过程、加强产品检验检测等工作措施,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提档升级,助力奶业振兴,实现牧民增收。

“代代相传”,传统奶制品发展前景未来可期

七月的察右前旗碧草如茵,在绿树掩映中的双喜养殖专业合作社院里飘溢着诱人的奶香。记者在负责人孟克巴雅尔夫妇的带领下,走进了干净整洁、一尘不染的生产车间,看到晾晒架上摆满了奶豆腐、奶皮子、奶渣等奶食品。孟克巴雅尔告诉记者:“我们的奶源都是巴音塔拉镇附近的五个自然村牧民散养牛产的新鲜牛奶,当天收购当天加工而成。”

奶食又称“白食”,是蒙古族饮食之首,几乎家家户户都吃自己做的奶食品。奶食制作历史悠久,传统制作工艺代代相传,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奶制品制作技艺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是振兴奶制品产业的应有之义,也是促进牧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孟克巴雅尔夫妇多年来一直从事奶制品加工,最大的心愿就是把传统奶制品制作技艺传承下去。“我打算把蒙古族学校的孩子们带到我的生产车间,参观奶食制作过程,讲述奶食悠久的历史、制作方法和营养价值等,启发他们对传统奶制品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孟克巴雅尔妻子其其格告诉记者。

自2014年成立以来,察右前旗双喜养殖专业合作社以传统手工加工奶制品为主,日生产加工鲜奶2吨左右,除在自家餐馆销售外,也销售到了区内各地,产品一直供不应求,去年还注册了“赛艾勒”商标。对于这样的家庭作坊,市市场监管局鼓励其利用传统工艺、传统流程、传统原料,在做好奶源检测和产品监测的基础上,打造小而精、小而强、小而优的民族奶制品手工作坊。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民族传统奶制品生产企业3家,有营业执照并取得登记证的小作坊33家,家庭作坊28家,产品涉及低温发酵乳、奶豆腐、奶嚼口、黄油等十多个种类。

“专项行动”,助推传统奶制品产业提档升级

像双喜养殖专业合作社这样的民族奶食品生产家庭作坊,在我市占比高达95%,制作技艺也是口耳相传、代代传承下来的。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电商的飞速发展,商品可以轻而易举在全国流通。但是,以家庭作坊为主的奶制品生产由于规模达不到要求,还无法申领到生产许可证,严重制约了其“走出去”的脚步。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按照市委、市政府和自治区市场监管局要求,市市场监管局制定了《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在生产现场规划、设备设施完善、民族文化展示、产品商标注册、条形码办理以及企业登记注册、产品销售渠道拓展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让他们的优质奶产品加工作坊提档升级,获得生产许可证从而可以“走出去”。为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领导及相关人员多次深入奶制品企业集中的集宁区、察右前旗、察右后旗、四子王旗等地实地考察和调研督导,强力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助力传统奶制品产业振兴。

记者了解到,随着各项行动的逐步推进,我市根据合作社自身情况和发展意愿,以打造示范试点为切入点,对原料把关、生产加工控制、产品出厂检验、产品销售、产品质量追溯等环节进行全链接、闭环式监管,推动传统民族奶制品产业健康发展,并逐渐摸索到了适合本地区实际的传统奶制品发展方式,即引导采用科学管理方法、现代化生产流程、打造传统奶制品SC的小作坊升级注册为生产企业,打造一批小而精、小而强、小而优的民族奶制品手工作坊,生产企业和手工作坊齐头并进。市市场监管局分类指导、精准施策、不搞一刀切的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本地区民族奶制品产业的发展。

位于察右后旗的蒙根高勒养殖牧民合作社,是当地扶持的一家奶食加工厂改造升级试点,奶制品制作采用传统低温发酵,传统纯手工技艺,绿色、纯正、原汁原味的奶食品很受消费者欢迎,不仅销往呼市、二连、锡盟等地,还发往北京等地。该合作社于去年建成并投产传统奶制品加工厂,厂内设备齐全、管理规范,生产低温发酵乳、奶豆腐、奶嚼克等13个品种,年产值约800万元,并于今年注册了“蒙根高勒”商标。目前正进行升级改造,“验收合格后就能拿到生产许可证,那时候就可以通过电商等平台进行销售了。”负责人恩克期待地说。

“产业振兴”,传统奶制品带动行业整体提升

察右后旗旺牧养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明是土生土长的察右后旗人,在呼市打拼多年积累经验后毅然回到家乡,于2013年创办专业合作社,2019年新建并投产传统奶制品加工厂,经过七八年的发展已成为旗内外知名的规模产业。“合作社与252位贫困户签订奶牛寄养协议,每年给贫困户2500元分红,5年后返还一头同年龄、同体型、同胎次奶牛,乡亲们很愿意把奶牛寄养到合作社,现在寄养奶牛达249头,贫困户还可以在合作社打工挣钱。”胡明兴致勃勃地说道。

奶以安为要,稳定的奶源供应和安全的品质保证是奶制品产业面临的重要一道坎。察右后旗旺牧养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乳牛930头,泌乳牛300头,日产奶8吨多,其中1吨多用于自制奶制品,“稳定的奶源供应是最大的优势,等申领到生产许可证后,我们就要进行规模化生产。”负责人胡明介绍到。据了解,今年6月,乌兰察布市17家企业被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列入内蒙古首批百家试点示范点,随着首批试点示范的建立,全市民族传统奶制品发展积极性高涨,一大批有实力、积极性高的大型乳品企业在规划布局这一产业,中小手工坊业主也在扩大生产规模,将直接拉动养殖和种植业的发展。相信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全市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振兴必将插上腾飞的翅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