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

【只争朝夕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京蒙携手结硕果 草原绽放幸福花——内蒙古全力推进京蒙扶贫协作纪实

8月中旬,记者驱车来到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玫瑰营镇望爱村。在起伏的山丘上,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马铃薯田地,四通八达的黑色滴灌散布期间。40多岁的种植大户胡国柱正在地头的简易房前收拾大型农用机械。

“多亏了来自北京的帮扶,让从前的‘土蛋蛋’变成了如今的‘金蛋蛋’。”6年前,胡国柱从邻近的旗县来到望爱村,通过土地流转租下600亩旱田,种起了马铃薯。

由于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乌兰察布市是业界公认的马铃薯产业黄金带。但农民收入却没有保障。“丰收了没销路,不丰收没产量,咋种都是亏。”回忆当初,胡国柱感慨万分。

背靠首府,面向首都,乌兰察布市找准自身发展定位,紧抓京蒙扶贫协作的良好机制和平台。2016年,在北京挂职干部的大力引荐下,来自北京的内蒙古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落户乌兰察布市京蒙合作产业园,围绕马铃薯做起了文章。

“从首都来到‘薯都’,两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目前,公司一期薯条加工厂已投产运营,去年收购马铃薯7万吨。”内蒙古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国平介绍说。截至2019年底,该公司已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343人。

今年,胡国柱与该公司签订了一级种薯培育基地订单,以每斤0.75元保护价收购,公司还派技术人员下地指导。皮肤黝黑的胡国柱擦拭着农用机械,用洪亮的声音说:“现在手里有了凯达的大订单,咱舍得浇水、舍得锄草、舍得花钱。以前都是没本事的人才留在村里种地,现在大家都能挺起腰杆种啦!”

有订单、有劳力、有技术……有了全方位的保障,今年胡国柱又一口气购入土豆播种机、收割机、拖拉机等6台新型农用机械,准备大干一场。

2019年,乌兰察布市曾经的8个国家级贫困旗县共引导35家北京企业落地,落实投资额8.77亿元;双方共建产业园区11个,入园企业达到184家,落实投资4.96亿元。

产业是兴旺之基,致富之源。京蒙扶贫协作开展以来,京蒙两地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坚持“所需”与“所能”结合,“输血”与“造血”并重,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牧业产业基地和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内蒙古不断开花结果。

自治区各级有效落实产业合作优惠政策,积极承接北京市产业梯度转移,引进北京市企业投资兴业。31个国贫旗县先后引导138家企业落地,实现投资33.9亿元,共建产业园区31个,援建扶贫车间141个,产业发展成为贫困地区洼地崛起、后发赶超的“发动机”。

有一种情谊叫共同奋斗,有一种牵挂叫京蒙情深。

京蒙扶贫协作让先进的发展理念、丰富的帮扶资源、多元的社会援助源源不断汇集到北疆大地,携手共进的暖风吹遍了内蒙古脱贫攻坚的战场。对口帮扶重点地区从只有赤峰市、乌兰察布市到新增通辽市、兴安盟,再到北京市16个区携手我区7个盟市的31个国贫旗县,扶贫协作的模式不断升级,共同富裕的“新苗”结出累累硕果。

两年间,双方互派挂职党政干部和专业人才5229人次,北京市投入各级财政援助资金27.44亿元,自治区共实施扶贫协作项目1357个,累计超过30万人次的贫困群众受益,助力自治区31个国贫旗县实现全部摘帽。在2018年、2019年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考核中,内蒙古进入“好”的行列。(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