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华夏李俊、中信陈聪:地产2020稳健 4大因素促ETF火爆

查看视频直播

3月11日15:30 中信证券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产业首席分析师陈聪, 华夏基金数量投资部高级副总裁、华夏金融地产等基金经理李俊,分享“分拆时代的产业龙头 地产板块再认识”。

主要观点:

地产行业前景如何?

按揭利率往下走的时代,也是房地产龙头公司2020年业绩平稳增长,同时也是新业务板块单元不断出现,形成对房地产企业市值助力的时代。这个时代还是可以考虑对于房地产行业配置。

从风险提示的角度,中长期来讲,房地产行业,尤其是开发行业中长期的成长空间非常有限,这不是一个成长性行业,也不是可以去展望十年、二十年大增长故事的企业。

房地产行业,则是迎来一个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将进入一个强者恒强的时代。房住不炒、行业集中度提升、消费升级背景下,房地产行业进入一个多维竞争的阶段。

为什么现在行业主题类ETF受到市场这么大的关注呢?

1、“资产荒”下市场有配置资产的需求

2、房住不炒、政府关上了资金流往房地产的大门

3、2018年以来ETF的大发展让投资者越发认识到ETF的优势

4、中国结构性改革与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投资机会更多呈现出行业性、结构性的特点。

以下是文字实录,未经确认仅供参考:

嘉宾:中信证券 陈聪 / 华夏基金 李俊

陈聪:现在开始今天的分享。非常感谢各位的时间,我是中信证券房地产行业首席分析师陈聪,非常荣幸和各位分享一下我们对整个地产板块的观点,占用大家30分钟左右的时间。

今天分享的题目为“分拆时代的产业龙头——地产板块‘再认识’”。地产板块不算资本市场非常热门的板块,但是它有着自身运行的规律。

一、我们看一下地产行业运行的周期性特征。

这个板块的门槛并不高,大家都有感受。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曾经出现过房价大幅快速的上升和销量急速上升的时间点,到最近一段时间尤其在2019年以后房价涨幅并不算太快,整体销量增幅还在继续,但是也不算是一种特别快的情况。从二手房房价来看环比上涨也慢慢回到稳定的状况。当然各个城市的情况不同,有些一线城市房价表现相对是比较差的情况,包括北京过去的两年,当然在绝对房价上它比较高,但在过去两年的表现确实一般。对一些三线城市来说,过去一两年整个房价表现还是可以的。整体国家也确定了“因城施策”的方针,使得各地房价表现呈现出差异化。

我们看看资本市场历史上尤其在2018年后整个市场的表现。

2018年后政策分为三段:2018年初,上承2017年后去库存严格的状态,持续出台限购限贷的政策,强调房地产调控不会动摇和不会放松。另一方面,尤其是举牌的长线资金在那时候也做出了继续减持的做法,但也有长线资金在那个时候增持了一些公司。一直到2018年第四季度,才可以说那一轮非常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来到了中间的修整期,当时的表态是“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分清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实行差别化调控,限购、限贷、限售。”行政政策限制性政策当时告一段落,至少没有大规模的新增。按揭利率在2018年底达到一个顶部。

2019年初有一次政策相对比较温和的时段,当然还是在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在落实地方的主体责任,但更多还是差别化调控,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平稳发展。那个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没有特别多的新增政策调控,按揭利率也在持续下降,两次降低准备金率。

回头来看,2019年一季度是非常短暂的一个季度,那个季度我们的确视为偏松的一个季度。在那个季度地产开发商拿地热情非常高涨,甚至出现了一些“面粉贵过面包”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得2019年二季度市场情绪又发生了一些不利的变化。主要是指房地产融资政策开始收紧,按揭利率有一些窗口指导再次走向了上升阶段。企业融资这块,有些拿地过于积极的企业甚至在融资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在表态方面,也继续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特别说到,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这样一个提法打消了一些过分放松的预期,房地产融资也持续收紧。

到了2019年年底的时候,政策达到一个中性阶段。地产融资政策边际收紧告一段落,贷款利率见到顶部。

这是我们回顾2018-2019年市场运行的情况。

为什么我们说那么多政策趋势的内容?其实决定A股地产行业表现的关键并不是销售表现的怎样,甚至也不是拿地或者其他一些事件性的因素,而是说政策的趋势。衡量政策趋势的关键其实是按揭利率。长线资金主要是保险资金的买入卖出行为的确会对股价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们算了一下,最关键的是如果在政策偏松的时期,无论基本面是好是坏,地产股的确获得超额收益的概率比较大,在政策偏紧的时期地产股跑输大盘的概率比较大我们按所谓的“红绿现象”看,基本在红线的阶段该板块超额收益比较明显,在绿色的阶段这个板块跑输的概率比较大。由于整个市场经常出现的放松时间短,收紧的时间长,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整个地产股行情经常呈现出反弹比较短促,调整时间较长的现象。

怎么来定义政策是收紧还是放松呢?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按揭利率。如果你认为季度末按揭利率比季度初要低一些,一般是说政策在放松或者趋松的阶段;如果你认为季度末的按揭利率比季度初要高一些,大概率政策的确在收紧张的阶段。龙头公司在按揭利率下降的阶段是能够跑赢大盘8.4%的,相对于地产板块来说,如果以全行业而言比较好的配置时间点,应该是自紧而松发生变化的季度,我们认为2020年第一季度的确是这样一个季度。

二、我们具体看一下当前市场到底处在什么样的位置?运行到了什么样的态势?

一是看到一线城市居住用地成交比较多,这不是因为企业拼命在一二线城市抢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地方对土地出让热情更高,在供给端的确抛出了一些更加优质的土地,这些优质土地确实吸引了开发商的参与。其实,地方政府性质基金的预算收入中的主体就是土地出让金。我们想做一个积极的财政政策,一般来说要么是加高税收,要么是多卖土地增加土地出让金,要么是提升政府部门的杠杆率,做一些专项负债。实际上目前的角度来看,要大规模增加税收确实比较难,这时候当然会考虑负债的办法,其实2020年对土地出让金的需求一点都不小。

我们总结了重庆、沈阳、上海、北京、天津、哈尔滨六个城市的土地出让特别是政府性基金收入的预算情况。可以看出2020年预算比2019年预算增长超过16%,与2019年实际情况基本持平略有下降。预算本身是十分慎重的,平均每年要超额完成20%左右,我们预计2020年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增幅也是比较快的。这时候我们要考虑这些城市更多是在一月份披露的,没有考虑到疫情的情况,如果我们把疫情纳入考虑,相信整个市场的土地侧对于土地出让金的要求可能会比之前市场想象的更高一些。

企业当然面临着更好的拿地机会,但是我们必须要承认,企业也面临着严峻的销售考验。销售考验在开年的时候冲击当然是在疫情之前,企业完全没有意识到的。因为在疫情之前,虽然我们把二月份作为销售淡季,但是三四月份的确是企业抢销售的重要时间点。最后的结果,实际上企业没有充分抓住这个时间点。目前来看,没有抓住这个时间点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大量售楼处的关闭,以及居民没有办法大规模聚集,也没有办法在线下大规模看房。这件事情肯定会暂时对销售产生影响。2020年二月样本龙头公司销售额同比下降30%左右,销售面积下降20%左右,这种表现既是在意料之外,也是在意料之中。

说它在意料之外,如果站在去年年底会说今年没有那么差,因为可出货值也挺多的,居民心态也比较稳定。但是如果考虑疫情这个影响也在意料之中,没有太大的奇怪。但是我们想说疫情之后怎么样,目前到这一周估计全国售楼处的开放比例会达到75%以上,在三月中下旬左右,除了武汉之外绝大多数的售楼处应该都会开放。居民的消费心态和行为应该也能在四月份以后得到明显的恢复。这里确实要说一点,在疫情过程中有两件事情会影响未来的销售表现。一是大家都宅在家里,对于更好的房子、更大的房子的憧憬或者现实真实的需求应该会有所增加;二是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在这个阶段利率走势也出现了明显的下行,三月份马上LPR再有一次报价,大概率会有下降,甚至在二季度存款基准利率也会出现一定的下行。这些事情客观上都会对整个房地产未来需求释放形成正面刺激。

所以,虽然一季度错过了很多销售机会,二季度认为整个市场销售情况应该会逐渐转好,全年来看销售有可能保持一个温和的正增长。

但是这里有另外一个问题,市场会担心没有东西卖怎么办。因为开复工的情况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好,到目前为止正常开复工项目占计划比例也就60-70%,而且正常开工的60-70%中,又有60-70%在进度上晚于预期,换句话说是外来劳务人员没有充分返岗。

但是在销售端不太担心这件事情,因为销售资源不太会受到疫情明显的影响,或者可以说是非常充裕的。房地产是预售制的概念,最近有大量的地方包括山东无锡等地出台政策降低企业预售门槛,虽然开复工比以前想的要慢一些,但因为开售门槛的降低所以可售资源不会受到明显的冲击,或者也可以说十分的充裕。

从政策角度来讲,我们也看到政策分为两个层面,追求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确实疫情改变了很多行业的运行,房地产行业也在内。在疫情之后各地的确出台了一些政策,我们主要将它分为供给侧政策和需求侧政策。供给侧的政策包括降低预售门槛包括延期缴纳土地出让金,包括顺延开竣工时间,减免土地出让相关的费用等等,这些都跟供给侧有关。相对来说供给侧的政策组合非常丰富,也是作用非常直接的,同时也是非常有效的。

另外一个层面的政策是需求侧的政策,包括放开落户条件和限购条件,提高公积金贷款的可申请比例,给予特定的人群一定购房补贴等等。需求侧政策比较敏感,也需要不断探索。在供给侧政策方面市场争议相对少一点,在需求侧方面大家就会觉得是不是有悖于“房住不炒”的初心,是不是不利于长效机制的建设,其实大家的讨论会多一点。但无论如何,其实两个层面的政策都在不断的推动市场向平稳的方向去走。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融资成本的稳步下降。境内外债券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一方面房地产相对来说良好的信用记录和比较大的资金需求都成为了对于收益率有一定要求的固定收益投资者非常青睐的标的;第二方面房地产企业受制于整个发债的限额,它可以发行的债券规模并没有大家想象那么大,这种供求不匹配导致了中等以上信用评级的开发企业的确非常受到债券市场的青睐,他们的融资成本出现明显下降。第三方面他们在非标市场上也备受信任。全行业都是如此,但相对来说是中间受益最多,两头受益不多。中间受益最多是指融资成本在中间的,不算很低但也不是特别高的企业可能被市场信任,融资成本下降比较多。最优秀的那些企业原来的融资成本就已经很低了,去年年底龙湖就能发债到4%以下,不可能指望它有一天发到2%以下,这件事情它同比例或同绝对额度的增加,这件事情本身不太现实。所以,融资成本的下降对于行业来说也是一个有利信号,有利于整个行业未来负担更轻的谋求一些发展。

三、刚才介绍了整个房地产行业周期性特征和现在还算是配置地产股相对不错的时间。在最后一段,我们讲一讲今天这个时间点,我们做房地产研究和五年前、十年前有非常大的不同。我个人2006年做房地产的研究,早年更多是做宏观研究和政策研究,在企业研究层面更多的是关注企业土地储备和企业周转情况,关注企业的销售规模。但是,最近几年市场在变化,行业在变化,龙头的行为也在变化,行业正在迎来“分拆时代”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新时代。

整个房地产开发行业从非常长远的角度看,它的空间、前景、发展前途已经没有那么远大了,不仅是我这么说,相信很多上市公司也会承认这一点,这是一个ROE还不错的行业,这里有很多具备价值的企业,这些企业有非常丰厚的土地储备,也有精明能干的管理层,但无论怎么说,中国的房屋总体存量规模比十几年前有明显增长,整个我国的房租回报率是不高的,这都暗示了房地产行业不太可能在非常长的时间内,比如二十年的时间内维持目前的销量并持续增长,这件事情本身是很难的。

对于企业来说一个合理的应对,的确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将一些增量的业务资源投入到新的业务领域,同时谋求这些业务领域的独立发展,以便为整个企业未来的成长做出贡献。所以,在十年前最好的企业一定是专注的企业,在今天最好的企业可能是需要寻求一些转向的路径,去适应未来的企业。所以,房地产公司也往往始于地产,而不止于地产,经常希望切入到家庭生活的其他领域,希望去拓展一些持有类的业务,为未来做一些准备。

当然,房地产房地产走向多元化的公司也有一些优势,比如长期以来的品牌战略、优秀的运营管理人才、充裕的资金等等。市场上第一个认可的分拆细分领域就是物业管理,在五年前去谈物业管理时,我们都认为这只是房地产行业的成本中心、品牌中心、售后服务中心,这个行业只不过是房地产公司的一个附属部门,整个市场上很多的消费者也对物业管理的品牌与房地产的品牌一视同仁,觉得我看到的万科不管是物业也好,还是开发商的人也好,它只是万科,没有对物业管理公司有那么清晰整体的认识。但其实物业管理是整个产业链唯一针对存量房屋的运营改造、保值增值等持续性业务的领域,它也是一个市场化开展比较晚,但市场空间非常大,政策相对来说比较支持的领域。同时,如果从分拆结果来看,也是房地产企业内部培养新商业模式,第一次获得认可的领域。

我们已经看到很多地产公司把房地产业务之外的物业管理业务分拆出来,单独上市。有的是采取子公司挂牌的方式,有的是采取先剥离再独立上市的方式,有的采取分立的方式,总而言之以不同的方式使得物业管理板块成为独立的板块,当然这些板块是在港股,A股公司非常少。但这个板块有几个特点:1.经营比较稳定、成长性比较好;2.市场也给予该板块一定的认可和比较高的估值水平。

对于这些龙头公司而言,无论是万科、保利、金地还是港股的龙湖、融创,物业管理都是它业务组成的一部分。我们谈龙头公司不仅谈房地产开发的价值,也包含它的物业管理的价值,有些公司已经把这个价值显性化。比如保利已经推动了保利物业登陆港股市场,它也有一个市值,有些公司没有推动它的业务显性化,这块是被母公司股东掌握的业务价值。

因为市场比较认可物业管理行业,但是,除了物业管理之外,相信房地产公司还会有新的业务的分拆,还会有新的业务板块来证明公司价值不止于开发。

举个例子,比如商业地产运营。商业地产运营和商业地产不是一回事。还商业地产经常会出表,主要表现为一家母公司把商场卖掉或者把商场培育上市,其实培育上市和卖掉没有本质的区别。我这个商业独立经营成立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以REITs的形式存在,或者以其他的形式存在。但在我国更有可能出现一个“轻重分离”概念,商业运营可能会和房地产开发的未来分离,这些品牌和运营团队可能会单独成为一个上市的主体。因为对投资者来说最具吸引力的真的不是商业地块本身而是商业地产的运营能力,我们相信这块是在物业领域之外会在未来很短的时间去探讨所谓分拆的领域。

这样的领域还有很多,包括物流等其他的一些领域,都是未来房地产行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我们以往说房地产行业的价值,其实更多的谈到的是开发业务的价值,今天我们谈的更多的是一些综合的价值。对开发业务而言它有一个价值回归过程,对综合的其他新业务而言它有一个价值发现的过程。

万变不离其宗,今天的时代的确是一个按揭利率往下走的时代,也是房地产龙头公司2019年年底即将兑现,2020年业绩平稳增长的时代,同时也是新业务板块单元不断出现,形成对房地产企业市值助力的时代。其实这个时代还是可以考虑对于房地产行业的一个配置。

从风险提示的角度看,中长期来讲,房地产行业,尤其是开发行业中长期的成长空间非常有限,这一点也请各位投资者注意,这不是一个成长性行业,也不是可以去展望十年、二十年大增长故事的企业。这一点我们觉得无论怎么说,的确也确实是这么一个现实的状况,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去谈一些价值的东西。

以上是我的介绍。

下面请华夏基金的基金经理跟各位来沟通交流一下,他关于这个行业的一些看法。我们把时间交给华夏的同事。

李俊:各位投资者大家好!我是华夏基金的李俊,今天主要想借此机会跟大家介绍一下华夏地产ETF的投资价值。

房地产行业在过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地产周期几乎驱动着中国宏观经济周期运行的趋势,从1998年房改开始,中国房地产行业实现了一个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保持着高速增长,人均居住面积从20年前的6.7平米,已经增长到了现在30多平米,房地产业已经实现了整个行业万亿级的体量,过去也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动力,为过去二十年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看清房地产的发展轨迹,下面,我们简单梳理一下房地产过去20年的发展。

从1998年住宅商品化改革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化进程已经走过了二十个年头。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中国房地产进程的三大主要因素为土地、人口、金融,当然在不同时间轴侧重是不同的,长期主要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此外,从供需的角度看,人口是影响房地产需求的主要因素,土地是影响房地产供给的主要因素,而金融则主要是从杠杆的角度来影响,或者放大,或者缩小。这些因素也是我们分析中国房地产发展进程的主要视角。

(1998年-2002年)起始阶段:住宅货币化启动市场(土地还是划拨制,政府没有土地财政,政府土地供给高于人口增长)。

(2003年-2007年)成长阶段:需求推动行业发展(土地招拍挂改革后,土地供给逐步刚性),该阶段的城镇人口增长相对可观,人口红利效应有明显体现。与此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卖地可以获得土地出让收入,房价、土地价格持续高升。房地产市场首次表现为需求大于供给。

(2008年-2016年)繁荣阶段:从2008年全球发生金融危机以来至2016年左右。此阶段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不断加重。同时,由于全球经济危机、14年行业需求下滑和15年股市异常波动等因素,货币政策出现两次放松,而调控松紧波动(2008至2009年偏松,2010至2013年偏紧,2014至2016年初偏松),房地产市场出现三次小波动和两次较大井喷。这个阶段是中国房地产两轮宽货币带来的价值重估的繁荣阶段。

(2017年以来)长效机制阶段:为避免房地产政策时紧时松带来的市场波动,中央开始构建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同时根据分化的市场采取因城施策的政策。

也就是说,我们当前就处于长效机制阶段,长效机制的背景:

最主要的客观背景,是房地产从一个增量市场变为一个存量市场。

除此之外,当前推出新的房地产指导思路,还有必要性,而在当下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更是具有紧迫性。

必要性方面

生产端:房地产的高收益,占用了过多的社会资源,挤压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也使得企业用工成本大幅上升。

需求端:高房价挤压了民众的消费。

这也是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

紧迫性方面:

中美贸易摩擦的深层因素是美国对中国的围堵,中国的策略——以空间换时间。

空间是什么呢?就是中国的战略纵深,体现为中国的消费市场(但是再有消费能力,也不可能把中国的六个钱包都掏空)。

用空间换取的时间里:尽快去除中国的超级地租模式,为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国的经济转型创造条件。

也就是说,这一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使得房地产政策更具有紧迫性。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房地产政策的背后,其实是国家发展模式的转换。

但是,要想完成发展模式的转换,就必须解决土地财政的问题,土地财政是什么?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土地财政,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地方政府通过经营土地获得收入。那么土地财政是怎么产生的?

1、需求方面: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房屋变成商品,稍微了解中国文化并简单分析中国的人口规模及结构就可以知道这会释放出怎样庞大的市场需求。

2、供给方面:中国分税制改革,中央收财权,导致地方政府有事权无财权;而土地收储出让制度、招拍挂制度,则彻底解决了钱的来源问题。

3、激励方面:地方领导政绩考核机制和GDP挂钩。

土地财政的意义与问题:

土地财政对于中国这么多年的快速增长,中国产能与技术的积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需要客观评价的。但任何一种制度都有两面性,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完成其历史使命后,就必须审时度势地对这一制度加以反思、修正。那么我们现在,可能就到了这么一个需要反思的阶段,这本身也是长效机制的一个大的背景。

由于房地产业在宏观经济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产业链条长,带动了家电、家具、建筑、建材、玻璃、水泥等一系列行业,对于银行而言,房地产资产是收益较高且风险较为可控的主要配置标的,此外,土地收入是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房地产承载的多,期待的便多,誉满天下也谤满天下。

所以现在,需要完成房地产角色的转变,逐渐卸下不该有的角色。这也就是房地产行业的新生,我们知道人的基本需求,无非吃穿住用行,其中住尤为重要。仅就这一点来说,何来房地产的终结呢?

何况,对于房地产行业,则是迎来一个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将进入一个强者恒强的时代。

房地产行业步入新时代,体现在哪些地方?

1、十九大报告指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是一个新的定位,也就是说当前更强调房屋的居住属性。

2、行业集中度提升。房地产行业虽然从高速成长到平稳发展,但市场的结构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随着集中度提升,进入胜者为王、强者恒强的时代。

3、居民消费升级:住房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中国居民收入增长,对于住房的需求也在升级。

4、房地产行业进入一个多维竞争的阶段:存量时代,房企发展模式,将在原有以土地获取和以开发为核心的单维基础上,增加资产运营和客户经营两个维度,从单维的竞争到了多维体系的竞争。

以上,我们是从一个大的方向上的展望,从投资的角度,站在当前这个时点,有三个明显的有利因素:

1、货币和信贷政策将边际修复

从以往历史经验来看,10年期国债收益率作为先导指标,往往领先地产行业利率成本(包括按揭贷以及房企资金成本)半年左右,而10年期国债收益率自18年1月以来趋势性下行(尽管期间有所反弹,但不改这个趋势)从这个角度看,地产行业利率成本的边际上行压力将逐步缓解。

2、估值较低

过去三轮小周期地产股的估值最低点分别在08年11月、11年12月以及14年3月,而当前申万房地产板块滚动PE(TTM)处于一个底部的位置。

当前估值的回调已经充分包含市场的悲观预期。

3、我们还是有必要再次强调,房地产行业集中度正在快速提升,行业龙头将显著受益

集中度提升保障了龙头房企业绩的持续增长,龙头企业获取超额收益的概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同时为高分红提供支撑,并且这种高分红收益率较以往任何时候确定性更高、持续性更强。

对照美国经验,我们认为集中度不可逆转的情况下,业绩将成为推动龙头市值持续上涨的核心因素。

最后,还是有必要补充一点,所谓发展模式的转变,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过往的发展模式已经是一种惯性,背后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利益链条,任何改革都是一种利益重构,理想与现实之间,还需要时间。

这是我就我自己的理解做的一个简单的梳理。

从产品的角度,地产ETF跟踪的指数为中证全指房地产指数,目前成份股数量是96个,权重最大的几个成份股为万科、保利、华夏幸福、招商蛇口、华侨城等股票,前十大成份股权重占比接近50%,权重布局也很好地吻合了当前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的现状。

具体看一下指数基金有哪些优势:

可以简单归纳为5个优势。

1、业绩角度。随着市场有效性不断提升,要想获得超越指数的长期、稳定的收益越来越困难,超额收益空间进一步收窄,指数投资的相对优势逐渐凸显。

2、风险角度。指数基金通过分散化的投资,极大地避免了个股黑天鹅风险。

3、费用方面。指数基金的管理费通常只有主动管理基金的三分之一,换手率也远低于主动型产品,相比投资股票,少付0.1%的印花税。

4、透明度高。严格跟踪指数,确定性强、不会出现风格漂移、名不副实的投资现象。

5、效率高。既可以申购赎回,也可以类似股票场内买卖,是非常好的工具型产品。

基于ETF的上述优势,ETF其实是非常好的资产配置的工具。

随着国内FOF的落地、国家对资本市场的关注、海外资本大量的涌入,指数基金作为资产配置工具的优势也进一步凸显。

2018年,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和对于经济的担忧,A股市场低位震荡,但我国权益ETF却迎来大规模的净流入,这和美国2008年非常类似,2008年的次贷危机,美国市场大幅下挫,主动权益型基金缩水1000多亿美元,但与此同时,ETF逆市迎来1000多亿规模的净流入。

国内2018年ETF的大发展,有市场的因素,也是资产配置理念在中国逐渐普及的一个必然结果。2019年,这一趋势得以延续,且产品逐渐从宽基ETF扩散到了行业ETF、主题ETF。

那为什么现在行业主题类ETF受到市场这么大的关注呢?我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资产荒”下市场有配置资产的需求

2、房住不炒、政府关上了资金流往房地产的大门

3、2018年ETF的大发展让投资者越发认识到ETF的优势

4、中国结构性改革与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投资机会更多呈现出行业性、结构性的特点。

但是,当前国内行业和主题ETF布局还比较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推出了一系列行业和主题ETF,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在估值较低的领域,我们有地产ETF、银行ETF、金融ETF,其中金融ETF包含了银行、证券、保险,另有5%的地产,基本上涵盖了各个细分领域最为优质的公司,非常具有投资价值,代码510650,大家也可以重点关注一下。除了ETF之外,房地产我们也布局了联接基金,投资者也可以场外申购赎回联接基金。

另外,我也发现,其实好多人对ETF还缺少足够的认识,ETF是工具型产品,是被动投资,所以投资者还是需要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进行买入或卖出,ETF本身仓位通常都必须在90%以上,甚至大部分时候是95%以上,由于需要跟踪指数,所以通常不太会主动加仓或减仓,对于这一点,和普通的主动型公募基金是不同的,投资者在参与ETF投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最后一部分,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产品体系和管理团队。

经过15年的发展,华夏基金在指数产品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布局,目前旗下权益ETF产品共有24只,涵盖了综合指数、权重指数、中小盘指数、行业主题指数、海外市场指数、SMART BETA指数、商品指数等产品。

除了上述权益和商品ETF外,我们公司还有货币、债券类ETF,可以看出来,基本是一个全景式的布局,如果投资者做资产配置,或者做风格、行业轮动投资,完全可以通过我们的这些产品实现。

此外,在十五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些自己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系统运作。ETF方面,我们不仅在估值、PCF清单、风控等方面实现了系统化,在投资上也逐步实现了系统化运作,减少了操作风险。

2、专业投资。十多年的经验积累,我们在投资中形成了很多专业的投资理念、方法。

3、严控成本。目前我们在补券佣金等方面的成本较低。

4、精细管理。目前我们制作手工篮子用的是实际权重,基金份额参考净值更为准确。

团队方面,我们数量投研团队有24位同事,在业内也算是一支比较大的队伍了,此外,与普通基金不同,指数基金的竞争,比拼的不仅是基金经理或投研团队,而是运营能力、系统建设、风险管理、客户服务等等的综合比拼,换句话说,背后仰赖的是基金公司一整套复杂、专业而高效的运转体系,考验的是公司的综合竞争实力。这也是很多投资者在选择指数基金的时候选择大基金公司的原因。

在过去的四年,华夏基金均获得被动投资金牛基金公司奖项。这是对我们的认可,但这与各位合作伙伴、各位投资者的支持与信任是分不开的。

为信任奉献回报,是华夏一直以来的宗旨,与此同时,也提示投资者: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在此也借此机会感谢大家。

基金经理简介:李俊先生: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工商管理硕士。曾任职于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证券部。2008年12月加入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任数量投资部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等,现任数量投资部高级副总裁,上证金融地产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7年12月11日起任职)、华夏新趋势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8年1月17日起任职)、华夏新锦绣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9年1月31日起任职)、华夏中证5G通信主题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9年9月17日起任职)、华夏中证全指证券公司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9年9月17日起任职)、华夏中证银行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9年10月24日起任职)、华夏中证全指房地产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9年11月28日起任职)、华夏中证全指房地产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基金经理(2019年11月28日起任职)、华夏中证银行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基金经理(2019年12月6日起任职)、华夏中证人工智能主题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9年12月9日起任职)、华夏中证5G通信主题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基金经理(2019年12月10日起任职)。2020年2月20日起担任华夏中证新能源汽车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