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草原宝藏】第2季第8期丨我是“冰川时代”的草原猛犸象

【化石名片】丨

生活年代:3.3万年

体长:9米肩高4.7米

门齿长:3.1米

体重:八、九吨

发现地点:呼伦贝尔扎赉诺尔露天煤矿

收藏:内蒙古博物院

陈列在内蒙古博物院展厅中的复制骨骼并装架完成骨架的草原猛犸象。新华网徐红梅摄

我,在地下沉睡了数万年......

我是一只庞然大物,是目前亚洲装架起来最大的猛犸象。

如今,作为化石瑰宝,我被陈列在内蒙古博物院远古世界展厅中。

我的故事,要从被人类发现的1980年4月讲起。

当时一辆挖掘机由于下挖钢块被阻,就这样我被司机偶然间发现了。他第一眼看到的我是这样的——骨骼表皮黑褐色、骨骼里面浅褐色,厚重的骨骼散落在土堆旁。

草原猛犸象的下颌骨、臼齿、舌骨化石。新华网徐红梅摄

“这是什么动物?骨头这么大!”围观的人们惊呆了。

制定保护方案,各方专家很快聚齐。经过认真分析、研究与部署,发掘工作开始。

我埋藏于距地表40米的一条古河中,出土于露天煤矿剥离煤层上的覆土层。由于距煤层较近,骨骼表面在长期的化学和物理作用下,变成了黑褐色。

最先被发现并且已经被撞碎的化石是我的头骨,其后,又发掘出我完整粗大的门齿、下颌骨、罕见的纤细的舌骨、粗壮的四肢、仅有几厘米的末端趾骨和头后骨骼。

草原猛犸象的臼齿化石。新华网徐红梅摄

我完整的出土在化石发掘史上十分罕见,专家和文物工作者们欣喜若狂。

经过一番认真研究,我的身世秘密公布了。

最初,我与黑龙江省肇源发现的“松花江猛犸象”对比特征基本一致,从而也被定名为“松花江猛犸象”,但我的身躯更庞大。近年来专家研究认为肇源猛犸象属真猛犸象,而我属“草原猛犸象”。

草原猛犸象起源于中国,而我是“草原猛犸象”晚期“残留”类群中的一员。随着气候波动,环境变化,在晚更新世期间我游动于北纬35°-50°之间。在距今4-3万年期间,北半球发生过一次大规模降温,草原猛犸象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稀树草原环境,被西伯利亚的真猛犸象取代。

草原猛犸象的舌骨、下颌骨化石。新华网徐红梅摄

人类的科技很神奇,依放射性元素碳十四测定我生活在距今3.3万年前,又根据臼齿萌出、臼齿磨蚀、头骨缝合线愈合、骨骺愈合等推测,我当时正值壮年。

至于我如何死亡,人类从古动物埋藏学和生物病理解剖学的角度予以揭秘。

发掘时,科学家们发现我头部向下、整个身体呈侧斜埋藏卧姿,门齿、颌骨、腿骨、肋骨等多处骨折。这样,基本可以判定我死于一次瞬间失足。

科学家们还在我的腹部发现了成堆的粪便化石,呈墨绿色,我生前咀嚼过的植物茎秆清晰可见。经燃烧,仍散发出青草的气味。据说,这是第一次在象类化石发现粪便化石。

要感谢在1981年对我的骨骼化石进行修复与装架的专家们,他们让重新站立起来。

曾经的我身高体壮,并有一对长而弯曲的门齿。体重约有亚洲象3倍,可达8—9吨甚至更大。体披黑色细密的长毛,具有极厚的脂肪层,有很强的御寒能力。

陈列在内蒙古博物院展厅中的草复制骨骼并装架完成骨架的原猛犸象。新华网徐红梅摄

于是,我又被称为“毛象”,是地质时期的第四纪中至晚期象类家族中的独特成员。当时与我共生的各类动物有四五十种,有一种大型犀牛叫披毛犀或毛犀,我们在一起拍过电影《冰川年代》。

我的出土,为研究第四纪生物地层学、探索三万年前“冰川时代”的奥秘,模拟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环境,了解呼伦贝尔草原沧桑变迁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

【制片人】王宇天

【监制】李国栋郝芳芳

【史料指导】孙燕

【策划】徐红梅

【编导】徐红梅

【拍摄】呼很苏力

【剪辑】呼很苏力

【包装】徐红梅

【配音】刘弘轩

【海报】王思婷

【支持单位】内蒙古博物院

【出品】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