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呼和浩特托县“黑城麻糖”直播火遍全国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这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了让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我们万众一心凝神聚力,在艰难险阻面前奋勇向前,太多平凡的人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太多普通人闪耀出耀眼的光辉。一个个让人肃然起敬的故事,一个个让人热泪盈眶的瞬间,都将被永远铭记。从今日起,本报开设《2020,我们一起走过》专栏,共同回顾那些难以忘却的一幕幕暖心故事,共同携手开创更加辉煌灿烂的新征程。

凌晨三点,正是最冷的时候,可范德义却天天雷打不动地起来烧火、熬糖,开始一天的忙碌。对他而言,从10月下旬开始,他的生活就是黑白颠倒的。因为每年的这个时候,他的手工麻糖作坊就开张了,他又开始了每天做麻糖的日子。

托克托县新营子镇黑城村是托县有名的麻糖村,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传承着这一手工制作。64岁的范德义做麻糖已经有三十多年,是村里为数不多一直开糖坊的人。

“过去没手艺,成家了要养家糊口,便学了这门手艺。做糖不比其他手艺,从凌晨就得开始忙碌,泡米、蒸米、搅拌、发酵、熬糖、拉糖到最后做成麻糖,都靠人工。为的就是赶时间,好在第二天早上就能出去卖麻糖,挣的就是这个辛苦钱。”范德义说。

做麻糖利用的是农闲时的功夫,黑城村历来有做麻糖的习俗,糖坊从每年农历九月中下旬一直做到腊月二十三。过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村里所有的塘坊全部都会关闭。

做糖是件苦差事,不仅要黑白颠倒着生活,在闷热的糖坊里一待六七个小时,因为太苦,那几年范德义好几次都想过关掉糖坊。迫于生活的压力,他终究还是继续做了下去,持续多年做糖的他手艺不断精进,做的糖越来越好吃,加上用料纯正,纯人工制糖,不掺半点假,也因此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在范德义的糖坊里记者看到,除了必备的做糖工具,还摆放着一部手机和支架,“这是儿子今年给我换的手机,能上网看直播,他还给我们拍小视频,让我们边做麻糖边直播,说是城里人爱看这个,我其实搞不明白,可儿子说,很多人从直播间里就把麻糖买了。”范德义的媳妇笑着说。范德义媳妇跟着他做糖也有几十年了,在她的印象里,做糖的方式一直没变,但是她出糖的方式变了好几次。过去她骑车给小卖铺送麻糖,后来通过班车往附近县城的超市、小卖铺发麻糖,再后来是有人上门取麻糖,对他们老两口来说,什么网络、直播都是新名词,搞不懂,但开着手机就能卖麻糖,可比往年他们走街串巷去卖强多了。

据黑城村村民介绍,村里的麻糖带上包装能卖到广州去,听说时兴直播卖货,反正不管咋卖的,“黑城麻糖”成了抢手货是不争的事实。

同村的王明在是王家第四代制作麻糖传承人,据他介绍,今年他家的麻糖根本不够卖,各地都有要货的,有开店的,也有网络主播,过去麻糖是就近卖、利润低,现在销往全国各地,利润还高。“村里的年轻人说我们现在叫网红工匠,我们的手艺很多人关注呢。”王明在乐呵呵地说,虽然村里这些老手艺人始终没搞明白自己的货究竟是怎么卖出去的,可有人买麻糖他们就很知足了。

范德义的儿子范广平估算了一下,自家做3个多月的麻糖能卖将近20万元,自己纯收入有4万多,有这些钱能过个好年啦。

近年来“黑城麻糖”打出了名声,糖坊逐年增加,现在开设的糖坊已经有14家,一家每天产200斤,平均每天产3000斤,每年做3个月,大概产值有270万元。

黑城村做麻糖沿用的是传统工艺、古法熬制,做出的麻糖香、甜、脆,产品远销周边旗县区及晋、陕、甘等部分省区市,为托克托县古云中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第七批呼和浩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黑城村为了推广“黑城麻糖”专门建设了麻糖产业园,厂房已经建好,相关的配套设施也正在完善当中。

身怀绝技的手艺人、默默无闻的非遗传承人……得益于短视频和直播带货的风靡,这些传统工艺成为互联网领域的新热点,也给黑城村人带来了致富新商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