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吐列毛杜农场“捡”回56万斤粮

丰收不忘节俭颗粒都要归仓

吐列毛杜农场“捡”回56万斤粮

“56万斤玉米、54.88万元!”这是兴安农垦吐列毛杜农场全体管理人员用实际行动,写下的一组令人特别骄傲的数字。

今年秋季,受台风影响,吐列毛杜农场1万多亩玉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倒伏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农场对机械化种植区的收割机进行改装,采取分段、逆向、严格控制机车速度和降低割茬高度等方式对玉米进行收割。

可这么大的种植面积怎么能没有损失呢?如何能确保颗粒不落?只有人工干!上哪里去找人?农场党委向全体管理人员发出了动员令,大家迅速达成一致,全员出动,必须“捡”回落下的每一穗玉米!

10月24日7点半,农场规模化经营管理区玉米田里,99名机关管理人员跟在玉米收割机后面,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弯腰、掰棒、装袋。这样的动作,每人每天要重复千百次。

农场绿色食品办公室主任马向东已经53岁了,几天下来,腰病就犯了,累得饭都不想吃,可是,第二天依然准时出现在地头。她说,眼看着粮食丢在地里,心疼。

垄沟湿滑,大家走上去经常滑倒;有的职工腰疼,就跪在地上掰棒;很多人手指甲和肉都裂开了,大家就用医用胶布缠上……每天7点半出发,11点半吃饭,12点继续干活……高强度的劳动,对于常年坐在办公室的人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但是整整22天,99名管理人员没有一个人掉队,大家硬是用双脚丈量完了16500亩土地,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这几天,农场的玉米陆续出售,大家捡回来的玉米总共卖了56万斤、54.88万元,平均每人捡回玉米5656斤,相当于每人从地里为场子捡回5000多元,不捡得让人多么心疼!

今年是吐列毛杜农场大面积种植玉米的第一年。农场采用了经过三年试种筛选出的两个适宜本地积温和气候的玉米品种,并采取大垄双行的种植模式,今年玉米平均亩产都达到了1000斤以上,创造了同纬度地区最高产量的记录。

“对于亩产1000多斤来说,1亩地捡回来30多斤可能不多,但是我们种植面积大,丰收的年景,也不能忘了勤俭节约,更要颗粒归仓!总书记说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农场党委书记、场长隋德慧说。

颗粒都要归仓。无论是一个农场的富裕,还是一个国家的强大,都离不开开源节流、勤俭持家。(记者钟智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