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只争朝夕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刘长安:“小土豆”蕴藏大情怀

说起薯条、薯片,市场上有7-Eleven、三只松鼠、百事等热销品牌,然而鲜有人知的是,这些牌子的制造商竟然来自内蒙古,一个被称为“中国薯都乌兰察布”市的企业——内蒙古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总经理兼董事长刘长安是地道的北京人,也是北京市人大代表、知名企业家,更是塞外乌兰察布这个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带头人。

今年53岁的刘长安一米八的个头,精明干练,身上透着一股子闯劲儿。2015年5月,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他报名参加了由京蒙对口帮扶挂职干部团队组织的“京蒙合作项目对接会”,来到了乌兰察布市。他说:“说实话,刚来这里,让我颇为震惊,离首都如此之近的一个地方,居然这么穷!我们是马铃薯企业,这个地方又产马铃薯,为什么我们不能通力合作,帮助这里的老百姓增加收益呢?”寥寥几句话,道出了刘长安的初衷,也彰显了他的大爱情怀。

2016年,经过4个月的考察,他决定在国贫旗察右前旗投资5亿元建厂。然而,他的决定曾遭到公司管理层以及家人的反对。

公司总经理庄楠说:“当时公司正在北京扩建,再在乌兰察布投资5个亿建厂,哪儿来那么多资金?再者,北京市场这么好,去一个贫困地区建厂,简直就是赌命。但他义无反顾,把自己的身家全部拿出来。同事们也跟定他了,有的甚至拿房本贷款为他凑钱。”说起当时的情景,庄楠潸然泪下。

2016年4月8日,乌兰察布“薯都凯达”正式开工建设。初春的乌兰察布,小风三尺土,大风漫天沙。要把30多个土建、国内国外设备、装修单位协调好,同步推进,也不是件容易事。刘长安带领员工吃住在工地,白天晚上连轴转,常常干到后半夜。年底,一座占地200亩,年加工马铃薯7万吨,年产值可达6.4亿元的加工厂赫然出现在那片荒地上,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为了更好地让当地贫困户脱贫增收,刘长安经过调研,采取长效造血扶贫机制,与合作社、大户和村集体建立了长期帮扶合作关系。

40多岁的胡国柱是察右前旗望爱村农民,他说起种马铃薯满腹牢骚,“种了半辈子土豆,价格就像过山车,就算是丰收了,也照样挣不着钱。”2018年,他与凯达公司签订了订单,由凯达公司做技术指导,并以每斤0.75元收购。胡国柱感慨道:“手里有了凯达的大订单,丰产肯定能丰收,挣钱的日子有盼了!”

同年,“万企帮万村”在全国贫困地区如火如荼展开,为了让更多的村集体增加造血功能,凯达公司先后与察右前旗、察右中旗19个深度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结合各村特色量身订制帮扶方案。

与凯达结对子的察右中旗东黄羊城镇油坊村党支部书记贾德豹说:“是凯达让这里的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2018年在确定结成帮扶对子后,刘长安老总先后3次来村里调研,和村委会一起商讨扶贫计划。先帮村里成立合作社,600户贫困户参与种植,今年种植马铃薯3万亩,人均收入4000多元,贫困户全部脱贫。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刘总又出资110万,无偿捐献4台农机设备,帮助成立农机服务队,村集体经济连续2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刘长安老总事事为咱农民考虑,现已确定我们村为企业的种植基地,明年我们准备试种马铃薯新品种,每斤收购价6毛钱。”

小土豆大情怀。在京蒙两地各级领导关心支持下,薯都凯达公司日益强大,从当时占地一期200亩到目前五期总占地1400亩;从当年投资5亿到目前的32多亿元;建筑面积从5万平方米到现在的50万平方米,在一片荒地上,由起初的一个工厂发展成为国家级马铃薯产业园。凯达以订单、就业等扶贫机制,累计带动周边3万余人参与马铃薯、冷凉蔬菜种植,已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343人。

真情付出,回报必丰。今年,刘长安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先进个人。10月17日,在我国第七个扶贫日,参加完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脱贫攻坚先进事迹视频报告会后,他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不无感慨地说:“受到政府的表彰,感到特别荣幸,也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今后把马铃薯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让更多农民增收致富,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为此,我们确定了两个目标,一是产业园产值达到40亿元,带动3万多农户,成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大产业;二是把乌兰察布打造成代表世界领先科技水平和产业规模的马铃薯产业基地,继续体现民营企业的社会价值和担当。”(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皇甫美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