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草原时评】用关爱修复“数字鸿沟”

有时候在公交车上会看到这一幕:老人上车以后,不会手机刷码,没有公交卡,只能投币并出示身份证,让司机将身份证号记录在笔记本上。这个过程费时费力,让一些急于赶时间的上班族颇有怨言。甚至有的老年人因为忘带身份证,只能遗憾地走下公交车。

在疫情持续的背景下,移动互联网更加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身份追溯的需要,人们乘坐公交车,更倾向于使用手机或公交卡,使用现金已经成了最不理想的选择。这是疫情防控的需要,无可厚非。然而,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来说,乘坐公交委实成了一个让人尴尬的事情。

网上购物、移动支付、线上挂号,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正深刻改变着生活。离开手机寸步难行,这一略显夸张的说法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跟不上智能时代步伐,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会遭遇诸多不便,公交车上那让人尴尬又心疼的一幕幕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数据显示,这一部分老年群体绝非少数。根据最新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我国60岁及以上网民占全体网民比例的6.7%,人数约为6056万人。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388万人。由此看来,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仍是互联网的“绝缘”人群。

如何修复这一“数字鸿沟”,让更多老年人享受智能时代的便捷,已不仅仅是家事,更是尊老敬老、帮扶弱势群体的紧迫要求。作为晚辈,应该向老人耐心讲解相关知识,给予充分的情感支持;社会则应该有“等一等”的意识,保留一些传统渠道,给难以跟上节奏的老人给予实实在在的关怀。毕竟有一些老人因文化水平所限或记忆能力退化,很难赶上信息时代的“快车”。

智能手机是当今数字化时代的主流技术工具,学会操作智能手机是老年人不脱节于时代的一大保障。让我们用关爱的温度消解技术的冰冷,让每一个老人都不再是数字生活的“局外人”。(萨其拉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