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草原时评】内外兼修的乡村才宜业宜居

长期以来农村生活垃圾无处安放、生活污水无处排放,“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的旱厕令人烦恼,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美丽村庄建设的“顽固污渍”,是影响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对此,内蒙古呼伦贝尔等地盯住顽疾,补齐短板,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牧区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利用运行模式,开展乡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建设了使用“闪蒸矿化”工艺的生活垃圾处理站,通过企业化经营的方式建立了垃圾回收系统,实现了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经营,物业化管理。同时,针对村民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水,利用现代化污水车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理后的水可以喷洒扬尘使用,残渣可以做有机肥原料,全部实施资源化循环再利用。通过实施乡村“厕所革命”将旱厕改水厕,还配备维修、监督服务。

这些做法不仅提高了农村牧区垃圾处理资源化、无害化和综合利用水平,也是营造干净、整洁、有序的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有助于推动村容村貌提升,有效改善了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既擦亮了“面子”,又充实了“里子”,让农牧民群众真真切切享受到了乡村振兴的成果。

农村人居环境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乡村幸福生活密码既展现在“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美丽图景里,更藏在影响“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里子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充分发挥当地农牧民的主体作用,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做到改善人居环境与促进农牧民增收齐头并举,洁净美丽与方便实用统一,着力打造宜业宜居的农牧区人居环境,确保美丽乡村建设覆盖到最后一公里、最远一家人。

乡村人居环境改善要从细微处落脚,以百姓之心为心,从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做起。绿化、美化、净化、优化乡村生活环境,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如此才能走好家乡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既要熨帖“面子”,更要缝好“里子”,内外兼修才能真正获得农牧民的点赞。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品质和居住体验真正托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的支点,才是最温暖的民生成就。(张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