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草原文脉颂中华】李德戈景:鸿雁展翅向远方

一支《鸿雁》柔情似水荡气回肠,辗转低徊间让人看到草原天空的辽远;一支《战马》满含力量与悲怆,让人看到草原人含蓄内敛的坚韧与深情;一支《城市牧人》率性豪放诙谐幽默,满眼都是蒙古人的洒脱自在;一支《梦中的额吉》柔肠寸断百转千回,令无数人潸然泪下.....这些镌刻在人们记忆中的舞蹈,是草原舞者李德戈景的“标签”。

——编者

舞蹈作品《梦中的额吉》。

“我来自鸿雁的故乡。”出生于乌拉特草原的李德戈景喜欢这样介绍自己。乌拉特草原因乌拉特经典民歌《鸿雁》享誉四方,他这只草原飞来的鸿雁,也以其独特的舞蹈气质被誉为“草原舞仙”。

2014年“中国好舞蹈”十强选手,2018“新舞林大会”年度总冠军,2019“星光大道”周赛、月赛、年度总决赛评委,2019年,在中国顶尖舞者进校园、海外巡演、巡回课堂等公益活动中成绩亮眼。

2020年2月,李德戈景线上参与录制舞蹈版《平凡天使》,致敬战“疫”一线无数平凡的人们。1986年出生的李德戈景,也是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最年轻的理事。3月23日,李德戈景附公益演出海报发微博:“2020继续——传承文化,传递爱心”。

李德戈景参加节目《造梦者》。

在生活中发现舞蹈

李德戈景是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第一批志愿者,从2014年协会成立的第一场演出至今,他一场不落。

“我们去贵州毕节一个村庄演出,村里除了老人就是小孩儿,有的一家好几个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七八岁的照顾三四岁的。看着孩子们那么孤独我特别心酸,就有了《留守儿童》这支舞蹈。”

“去新疆的一个夫妻哨,那个地方安静到有个鸟叫都觉得稀奇,他们在那里坚守了十几年,天天升国旗。我们即兴创作了舞蹈‘夫妻哨所’,两口子看完哭到停不下来。这种舞蹈不去现场感受的话,是很难创作出来的。”

李德戈景说,“志愿服务还有一个很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和不同领域的人在一起做同一件事情,会有很多灵感的碰撞。比如创作《留守儿童》时,一位词作者的表达是:‘小桥和流水说话,小鸟和花朵说话,青蛙和稻田说话,我和自己说话。’他把小孩子的孤独表达得淋漓尽致,也给了我创作的灵感。还有一位书法家看完我跳的舞蹈后送了我三个字的书法作品:‘精气神’,他说这是在我的舞蹈中找到的节奏。我觉得这就是艺术的碰撞,也是环境和生活赋予的灵感。志愿服务的很多地方,是单独的个人不太可能去到的地方,到生活现场去感受,这是创作的源泉。”

参加节目 《中国好舞蹈》 。

在比赛中淬炼舞蹈

在排练厅见到李德戈景的时候,他正在和一名学生谈话:“舞蹈要有自己的思考,还要千万遍地打磨淬炼,要形成肌肉记忆。”

李德戈景左膝打着膏药,他说:“伤有两年了,但不想休息,现在是有很多想法,可以多出作品的年龄。”

李德戈景一直是个有想法的人。

大众熟悉李德戈景是从2014年的“中国好舞蹈”开始的,但是李德戈景在业内获奖的经历,参加"中国好舞蹈"之前就已经很辉煌了。

他是在一家歌舞团工作之后,又辞职考了中央民族大学舞蹈系。李德戈景说,“那时候没有这么多平台,在舞团很多时候就是跳大群舞或者给歌者伴舞,我希望有自己的舞蹈艺术作品。”

2009年大四那年,他赶上了三年一次的“桃李杯”比赛。

他说,“上场前有点过度兴奋跳个不停,上台后跳到中间就感觉自己肌肉特别沉,大脑可以兴奋很久,但肌肉跳的时间长了是会懈的,后来就有经验了。”桃李杯李德戈景获优秀表演奖。紧接着,2009年,李德戈景又接连参加了北京市舞蹈比赛、华北五省舞蹈比赛、CCTV舞蹈比赛、荷花杯舞蹈比赛,获的都是金奖。

拿了很多奖的李德戈景回头时却发现,同学们都找到了工作,自己从应届生变成了往届生。

舞台上的李德戈景 。

“我也不想再进单位,就做了4年艺术培训,之前觉得这4年是低潮期,回头再看这是沉淀力量的4年。基本功、古典舞、现代舞、技术技巧、编舞技法、即兴模仿、蒙藏朝维傣等民族舞都要自己教,编创的舞蹈很多,对舞蹈有了更多思考,身体也在不断练习。”李德戈景回顾4年舞培之路很是感慨。

他说,“2013年底,‘中国好舞蹈’找到了我。我在好舞蹈舞台上的第一支舞《城市牧人》,就是‘桃李杯’比赛那支舞的基础上重排的,但几年之后再跳感觉完全不同了。在草原上跑累了,歇一歇喝口水摸一下胡子这段很诙谐的舞蹈,就来源于生活。阅历和心态发生了变化,节奏从纯粹的快板到快慢结合,我跳得很享受,观众也能感受到一种轻松。”

回顾这些年参加过的电视节目,李德戈景说,“在‘中国好舞蹈’集训1个月收获特别大。我从那时候开始接触了街舞、爵士、国标,我把借鉴到的都融进我的身体语言,身体更自由了,蒙古舞更丰富了。而且舞台360度摄像头无死角,一分半时间,所有动作细节、面部表情、定格造型都要求练到极致,锻炼了我的舞台精准度和镜头感。”

“参加《造梦者》,导师姜文老师给我的建议是不光肢体动作要精准,还要沉淀文化和身体素质,他和我聊戏剧冲突、舞台调度、故事线条,给我很多启发。”

“参加《这就是街舞》也擦出很多火花。街舞节奏感很强,蒙古舞传统拉背没有点的停顿,但和街舞结合,拉背就可以有很强的点状韵律感。”

“参加《新舞林大会》时,要考虑和舞伴的配合,这锻炼了我的双人舞。”

2014年以来,李德戈景在《中国好舞蹈》舞台上留下了《鸿雁》《城市牧人》《梦中的额吉》等经典舞蹈;在《造梦者”》的舞台上留下了《战马》等创新舞蹈;在《这就是街舞》的舞台上,《战马》以群舞的形式呈现再次惊艳四方;在《新舞林大会》的舞台上,他与搭档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爵士舞、现代舞、蒙古舞等风格各异的创意舞蹈。

李德戈景说,“每一段路程都有收获,都有成长。我一直怀着传承并发展蒙古舞的想法不断学习,我觉得要在民族舞中加入现代的、当代的元素,比如现代舞的韵律,街舞的切分和碎拍,各种韵律、节拍的糅合会产生很神奇的效果,要尝试在创新中做好传承。”

2019年,李德戈景作为课代表参与了“一堂好课”,作为评委参与了“星光大道”。教学相长,创新传承,这条路他一直在摸索。

在成长中享受舞蹈

深情演绎 。

回顾大学生活,李德戈景说,“那时我业余时间做兼职演员,在一个蒙餐的剧院式餐厅跳舞,《鄂尔多斯婚礼》每天跳一场能挣90块钱,我跳了三年半,大概1000多场。剧团每天有一个人轮休,我是替位演员,每天休息的人不是同一位置,所以《鄂尔多斯婚礼》所有位置我都会跳。”

“到目前为止,我特别庆幸的是,我一直在干自己热爱的事情。小病小伤就不想离开舞台。”李德戈景笑着说。

他的热爱,让他的每一段舞蹈都倾注了充沛的情感力量,然而,有时这也是一种难以疗愈的伤痛。在《中国好舞蹈》舞台上打动无数人的《梦中的额吉》,李德戈景很少再跳,因为跳一次伤心一次。

“当时姥姥刚刚去世,跳这支舞是为了纪念姥姥。最后那个想拥抱却抱空,双手合十祈福的动作,都是情之所至的即兴创作。姥姥经常念经为家人祈福,那个舞跳到最后就是分不清梦境还是现实的情绪。”

李德戈景说姥姥走的时候正是《中国好舞蹈》决赛期间。前面那3个月是他最风生水起的时候,出场费突然从几百变成几万,微博评论私信从几个到几千个,走在马路上会有路人提出合影。“这种变化会不适应,但也会开心。就在这个时候,姥姥过世了。有时候你会想,宁愿这些都不要,只愿能够回到3个月以前陪着姥姥。”

李德戈景也谈到多年前在深圳的一次商演对他的触动。他说,“那场演出请了很多内蒙古演艺界的人士,有腾格尔老师、布仁巴雅尔老师、胡斯楞、阿云嘎、乌云嘎、杭盖乐队、额尔古纳乐队等,一台晚会连演3场,观众全部爆满。腾格尔老师唱《蒙古人》的时候台下人全跟着唱,谢幕谢了3次都不让下台,舞者开始即兴伴舞,那种气氛感觉很不真实,特别打动人。我就想着能不能做一台蒙古风的经典剧目,去全国甚至全世界巡演。”

蒙古族文化的强大吸引力在李德戈景家就非常典型。他父亲是汉族,但是痴迷蒙古族文化。李德戈景说:“我父亲自学了蒙古语,他让我和姐姐从小就学蒙古语。我母亲是长调传承人,会唱的民歌有300多首,有的歌一段旋律能有8段不同的词,可以唱半个小时。记得小时候参加婚宴,大家能从晚上唱到早晨。母亲的歌是姥姥教的,我们一家人都爱音乐。我小的时候,父亲花800多块钱买了台录音机,家里的音乐从早放到晚。”

家庭对李德戈景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熏陶,还有人生方向的指引。

“我上大学的时候学舞蹈有过动摇,因为和做生意的同学相比收入差距太大。父亲就和我说,‘不要什么挣钱干什么,要干自己喜欢的热爱的。’父亲为了家庭生计,没有把自己喜欢的诗歌和音乐作为职业来发展很是遗憾,不希望我也这样。所以,我很幸运,一直在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李德戈景说。

谈起家庭说起父母,李德戈景一脸幸福,“我们家春联都是双语的,父亲写汉语,母亲写蒙古语,他们生活乐趣很多。我们家人都喜欢艺术,未来我要有了孩子,也要让他在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环境里成长。”

采访时李德戈景的父亲一直等在门外,细心安顿他晚上的演出。父亲说:“现在我们经常陪他到处演出,这是一种享受。但也看到他的不易。有一次在新疆演出,下了很大的雨,观众席有雨棚,舞台是露天的,地板特别滑,但演出不能停,那时候真是心疼儿子。”

李德戈景则笑着打岔:“我父母是我的舞蹈监督员,我参加电视节目的时候,他们会守在电视机前,看完后会评价,哪段还不错哪段还需要好好打磨。”

在探索中精进舞蹈

表演当中 。

李德戈景现在相对固定的工作是在一家艺术机构授课。

他说,“我现在做的事情基本是三部分,一是参加一些综艺节目,让自己不断有提升。二是参加志愿者活动。三是授课,包括固定授课和不定期的社会邀请大师课。”

李德戈景觉得跳舞于他而言是一种享受,他说,“我的感觉是享受其中才能不停精进,我每年最少要给自己交3个作业,这是必修课,参加电视节目和一些大型活动是选修课。还有一些推广内蒙古的活动,这是必须要做的,因为我身上带着民族符号,有一种使命感。”

李德戈景正在琢磨个人专场,“现在小的作品很多了,但我感觉舞蹈诗、舞剧可以更深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我很想做跨界的组合尝试,也正在探索把马头琴、呼麦、长调、朗诵等艺术形式和舞蹈组合在一起,我希望有更多可能性。”

在育人中传承舞蹈

李德戈景很想把自己所学所得形成体系。他说,“我在舞台的呈现是有限的,但民族舞蹈的传承是无限的,我想做组合类的教材,比如肩组合、马步组合、拉背组合、筷子组合、安代组合等等,想把这些基础组合做到极致,再加各种风格和属性,让来我这里学习的人扎好根,他们就有了创造的基础,会有无限多的可能性。”

目前李德戈景已经编创了4个组合。他说,“授课时我会进组合,抠细节,让学生互相点评,短期的舞蹈训练要达到一定效果,就要给学生一些学校没有的,让他们能够享受舞蹈、钻研技艺。”

李德戈景现在会选择性地参加一些舞蹈综艺节目。

他说,“我希望多参加一些追求把作品做到极致的节目,也想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我觉得育人是特别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事情。”

传承,是李德戈景心心念念的。他说,“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练到极致,就会出现令人惊叹的舞台呈现,这是一种艺术的升华,但这需要建立在丰富的舞蹈语汇和极致训练的基础之上,育人,就是要从这种简单做起,把简单做到极致。传承,是一种使命。”

作为一名舞者,李德戈景也一直在用舞蹈和自己对话,“所有我跳舞的地方,我都当成是一片大草原。”

李德戈景就像一只从草原起飞的鸿雁,在他展翅飞过的地方,人们能够看到草原的样子,并为之深深感动。(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李霞)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