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乌拉特服饰刮起“最炫民族风”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梁海龙 乌拉特中旗融媒体中心 梁震英

朝阳初升,面目慈祥、身着浅色紫袍的68岁老人吉林太,便坐在缝纫机前飞针走线,专心致志地缝制起蒙古皮袍。

吉林太是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具有缝制皮袍技艺为数不多者之一。自2016年呼勒斯太苏木前达门嘎查迁移进城,吉林太便开始从事缝制蒙古皮袍的专业生意。

皮袍是传统的蒙古族冬季御寒服装,美观大方,结实保暖,是牧民极寒季节的首选。但是,由于是以皮制作,所以工艺讲究、程序繁杂、耗时长。工序有洗皮、熟皮、铲皮、揉皮、选皮、割皮、缝制、装饰等环节,缝制一件成人皮袍大约需用40张羊羔皮。

虽然吉林太手艺好,制作的皮袍美感度高,但她1 年只能接30多件订单。老人虽年事已高,眼睛老花,腰背变形,但仍坚守阵地,原因是,“现在会缝皮袍的人越来越少了,要把这门手艺传给5个徒弟”。

2018年,当地年方29岁的娜睦恒,接过了前辈人的接力棒,创办了“内蒙古乌仁乌拉特服饰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她的姥姥和母亲是当地有名的制作服饰能手,她的母亲还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拉特服饰代表性传承人。娜睦恒用灵巧的双手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将传统服饰改良创新,设计出既有现代元素又不失民族传统特色的新一代乌拉特服饰,备受喜爱者追捧。

一路走来,娜睦恒对乌拉特服饰有了更深理解,“传统服装服饰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符号与载体,是穿在身上的历史”。

近年来,乌拉特中旗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融合、保护与创新,加大人才培养、资金扶持力度,设立了乌拉特民族产业奖励基金会,成立了乌拉特中旗传统手工艺协会。2018年,该旗为从事民族手工业的艺人提供1500平方米的乌拉特民族文化产业创意创新示范基地作为经营场地,鼓励依靠“巧手”致富,实行减免租金、优先提供小额贷款的优惠政策。目前,全旗共有乌拉特服饰、乌拉特刺绣工艺商铺48家,服饰、刺绣产品销售已扩展到周边盟市及呼和浩特市。“私人订制”也已出现,除国内各省区用户外,港、澳、台等地区,日本、韩国等国家也有用户需求。

“近几年,随着文化活动增多和礼品市场走强,蒙古族传统服饰从节日礼服变为日常穿着,从蒙古族专用变为其他民族也在订制。我店1 年订制约1500多件,最好的年份达4000多件。”娜睦恒说。

近几年,乌拉特服饰在国内各类重要民族服饰赛事上屡次摘金夺银。在内蒙古第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中夺得饰品类、冬季传统服饰类金奖,传统服饰、行业服饰、现代服饰类银奖;2018年,赴澳门参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服饰歌舞大赛,获得传统服饰表演银奖;2019年 10月 25日,娜睦恒和母亲带着乌拉特服饰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时装周,让现场观众欣赏到了乌拉特服饰的光彩和蒙古族文化的魅力。

传承、创新,让乌拉特服饰文化走出草原,走向全国,在现代生活舞台刮起“最炫民族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