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如何让孩子告别游戏人生?

“这段时间,孩子在家上网课,接触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机会多了,就特别沉迷于电子游戏。吃饭也喊不动,课间时间也不休息,有时候到了晚上睡觉时间还在那儿玩游戏,都快被气死了。”说起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这事,家长柳女士很无奈。

网络教学开始后,由于孩子上网课必须用电子产品,导致不少孩子整天捧着手机、平板,一些孩子开始玩电子游戏,甚至“成瘾”,家长如何监管成为难题。

对此,来自向军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师给出的建议是,家长要更多地陪伴孩子,带孩子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帮助孩子培养兴趣、转移注意力。玩游戏不需要完全禁止,但要教孩子学会如何合理地控制时间。

A

家长:电子游戏成监管难题

疫情防控期间,孩子沉迷游戏成了不少家长的烦心事。网络教学开始后,不少家庭的亲子关系因电子游戏而变差,一大批父母因此表示“盼开学”。

家长杨女士说:“让孩子拿着电子设备上网课,相当于派孙猴子去看蟠桃园。一个没看见,孩子就开始在手机、iPad上各种‘游戏人生’。”杨女士表示,怎么让孩子跟电子设备隔离开,跟课本作业走得近一点,成了她每天关注的重点。

小学生家长吴女士认为,现如今,电子游戏成了部分家长疏于管教的“替罪羊”,部分归罪于游戏的家长甚至都不屑于弄懂游戏是什么。其实,家长首先要分清孩子是喜欢玩游戏还是沉迷于游戏,然后再理性对待。

吴女士说:“电子游戏的设计者在设计产品的时候,肯定是为了吸引人。有些游戏在玩的时候能带给孩子成就感,孩子是感到愉快的,因为每过一关就能获得各种奖励。孩子在家长面前总是被责备,但在游戏的世界里,却能收获成就感,这便进一步让孩子喜欢上了游戏。”吴女士认为,“家长还要分清孩子是喜欢玩游戏,还是沉迷游戏,喜欢和沉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大人也喜欢玩手机,当今信息化时代,谁都喜欢玩电子产品,但喜欢并不代表就是沉迷于此。如果孩子不愿意上课、不愿意写作业、什么也不愿意配合,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把它当回事,这是沉迷于电子游戏。但如果他单单是喜欢玩游戏,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自己的事情还能认真去做,我觉得家长只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可以,而不是一味严格地管制,正所谓疏胜于堵。”

B

孩子:我们的世界你们不懂

家长们为电子游戏大伤脑筋,孩子们是如何看待玩游戏这个行为呢?在一款反恐军事竞赛体验游戏中,五年级学生小玮作为团队领袖带队厮杀。他制定战术、分配物资等,井井有条,纵使音色稚嫩,却不乏大将风范。他的队友既有大学生也有上班族,全都唯他马首是瞻。

小玮说:“游戏能带给我快乐,通过玩这个游戏,我认识了各种枪械,还学到了团队合作。”

另一名中学生玩家一博告诉记者,游戏是自己生活的必要调剂品,让他释放了很多压力。因为父母总是不能理解他,在游戏里他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可以正常地宣泄自己的喜怒哀乐。现实世界里他只要做家长不想他做的事,比如看电视、看手机、看小说,就被认为是错的。他说:“比如我们在玩英雄联盟这个游戏时,就需要我和队友团结一致,不然无法取得完全的胜利。经过一段时间的配合,大家彼此特别信任,我和玩游戏的朋友可以一起聊天,和家长却不行。”

记者从网上了解到,电子游戏在设计上的“及时正反馈”特点,能够给玩家带来自信心和成就感,这种“激励”成为游戏留住玩家的重要手段。比如,游戏设置每天、每周的任务,同时任务奖励属于递进式累计,这样就能让玩家坚持下去。另外,游戏弱竞技化、团队化发展也是为了吸引更多人。另外,电子游戏打造了一个社交生态,游戏的发展方向都是一种生活圈子,既是大家共同的娱乐方式,游戏时也是聊天谈心的社交时间。社交生态建立后,自然能够将用户留在游戏中,别说是孩子,就算是成年人也很喜欢这种社交生态。

【专家解读】

多倾听孩子的心声玩游戏宜疏不宜堵

向军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李娜告诉记者,家长应当多倾听孩子的心声,避免他们逃避到游戏的世界中去寻找成就感。如今的孩子和过去相比更加重视人格独立、精神富足,他们更能接受平等地讲道理,而不是传统的权威教育。家长首先不能双标要求,比如自己看电视、玩手机,却要求孩子不停地学习。

李娜说:“孩子沉迷于游戏是有原因的,从自身来讲,比如压力过大、缺乏陪伴等;从游戏角度来讲,像王者荣耀这类的游戏满足了孩子们的幻想,让成功变得很简单,提供了一种有成就感和可以放松的感受。”

李娜还建议,家长和社会应当正视游戏,宜疏不宜堵。亲子交流需要更用心,现实的娱乐活动应当更丰富。她认为游戏有明确的目标设定和实现途径,玩家在游戏时的努力回报是瞬时可见、明显可知的。家长可以把这个特点借鉴到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多措并举防止孩子沉迷游戏。

李娜说:“家长首先要更多地陪伴孩子,带孩子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比如,去公园接触大自然,去博物馆触摸历史,陪孩子一起读一本他感兴趣的书,去体育馆陪孩子一起做体育运动等。其次,要培养孩子遵守游戏时间。游戏并不是不好,也可以锻炼孩子的专注力、敏感性以及手脑协调等,关键是如何合理控制。”(记者 吴艾霞)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