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在隔离酒店当“服务员”的日子

隔离酒店的部分“服务员”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以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在乌拉山镇城区设立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子辰酒店是定点对区外人员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之一,由乌拉特前旗公安局、机关事务局、卫健委、疾控中心、医院等部门的12名工作人员组成的防控组在这里做起了临时“服务员”。

别具“疫”义的生日

“祝你生日快乐……”3月14日,是乌拉特前旗疾控中心郑森的57岁生日。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郑森就一直奋战在抗击疫情的工作岗位上,吃住都在酒店,忙起来的时候三餐并作一餐是常有的事儿。生日当天,对郑森而言一切和以往别无二致,他依然在忙于酒店的消毒工作。此时,同事们正在悄悄地为他策划着生日会。

鉴于特殊时期,同事们只是准备了一个蛋糕,插上蜡烛,唱起生日歌。“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战场度过自己的生日,让我永生难忘,虽然简单,但却很温馨,很感动,愿我们的付出能让疫情早日过去,愿人民都健康平安。”这是郑森的心声,更是子辰酒店所有“服务员”的心声。

细致入微的后勤保障

“小张,电视怎么打不开?”“小张,我的手机怎么连不上WIFI?”“小张,门口有我点的外卖帮我拿一下”……小张全名张石禹,是旗机关事务局的工作人员。从2月3日接到命令,他就随同机关事务局王永林局长和同事李永兵一起投身到了子辰酒店隔离医学观察点,主要负责被隔离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后勤保障和协调工作。

子辰酒店被用作隔离的房间有98间,最高峰的时候入住了149人。张石禹不敢说自己对每个人了如指掌,但是对他们的基本情况都熟记于心。每天的一日三餐,都是张石禹和同事去送,哪个人只吃米饭不吃馒头、哪个人饭量大需要多给一份主食,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留学生南某从日本回来,情绪波动比较大。张石禹第一时间添加了南某的微信,只要一有空闲就找他聊天并开导不要有心理压力。几天下来,南某明显开朗了很多,也会时不时的和张石禹开开玩笑。因为生活习惯原因,前些天南某托家人陆续送来不少生活用品,从床单到被套,甚至送来了一个电磁炉。但考虑到安全问题,均被张石禹给“退货”,南某表示理解,还给他开起了玩笑。

隔离点的守夜人

3月22日,是旗公安局民警在子辰酒店执行安保任务的第49天,期间未发生一起隔离人员安全事故。“值守任务终于结束了,松了一口气……”收拾行囊准备返回公安局的刘利军和侯永平等几位住宿值守队员说,时刻绷紧的安全弦此刻终于放松了下来。

“只有我冲在前,尽我最大的力量值守,家里的妻儿、父母才会安全,我也才会安心!”刘利军说。在一天24小时的卡点执勤中,他没有因为57岁的“高龄”向领导喊苦喊累,没有因为患有糖尿病而放下手里的工作。

“疫”线玫瑰的力量

“昨晚睡得好吗?今天体温情况怎么样?有没有感觉不舒服?”3月20日,来自蒙中医院北环社区的张慧琴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她挨个房间询问医学观察人员的情况。

疫情发生后,得知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人手紧缺,张慧琴毫不犹豫报了名,成为疫情防控前线一员。那一刻,她的举动得到了家人的支持:“放心吧,孩子我们替你照顾好。”带着父母的嘱咐与对孩子的不舍,这位70后女医生踏上了抗疫路。一个多月来,她身兼数职,除了保障医学观察人员的基本生活,为他们提供暖心服务,更重要的是当好心理疏导员。

每天繁忙的工作,张慧琴都顾不上片刻休息,一天下来浑身湿透,就像洗过澡一样。“其实这跟在社区上班没什么区别,在这里也就每天上班的时间长一点。”张慧琴一笑而过。每天进入房间测量体温2次,上报监测信息3次……整整一个多月,张慧琴一直坚持着。

集中隔离期间,一些人员不是很理解,有的情绪很大,有的不愿意配合。张慧琴一直给隔离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她说,隔离人不隔离爱,我们的心理疏导工作足以驱散疫情带给他们心中的不安和阴霾。

“小孩由于长时间没看到我,每天都会问妈妈怎么还不回来。”张慧琴说,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陪家人,只能每天通过手机和孩子短暂视频。

让张慧琴欣慰的是,一批批解除隔离的人开心地收拾行李回家,听到他们一句句真挚的话语。每当此时,泪水不由得湿润了她的眼眶。(记者 白忠义 摄影/丁敏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