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

“古籍医生”:妙手“复活”历史记忆

李磊在修补古籍上的虫洞。新华网石毅摄

毛刷、毛笔、镊子、锤子、铅砣、大石头……这些都是他们常用的工具;拆叶、配纸、补洞、压平、剪齐、订线……这些都是他们工作中必要的工序。他们从事的工作听起来古老而又神秘,他们就是终日与“故纸堆”打交道的古籍修复师,也有人把他们称为“古籍医生”。

张静(中)、胡雅婧(左)和李磊(右)在内蒙古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新华网石毅摄

张静、胡雅婧和李磊是内蒙古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的3名古籍修复师。3人虽然所学专业各不相同,但身上都有着相近的书卷气。在行业里,一本本因虫蛀、受潮、酸化等损毁的古籍,到了“古籍医生”手上,总能被“妙手回春”,延续历史。

8月11日上午,李磊在对古籍的虫洞进行修补。新华网石毅摄

大部分时间里,古籍修复师总是悄无声息地在故纸堆里埋头工作,因为所经手的每一页纸张都有上百年历史,这让他们不敢有丝毫马虎。按规定,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皆可称之为古籍。

胡雅婧正在调制浆糊。新华网石毅摄

在古籍修复中,浆糊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市面上购买的浆糊大都含有防腐剂和漂白剂,会对纸张造成损伤。因此,修补古籍所用的浆糊都是古籍修复师用小麦粉手工调制而成。

“修复古籍所选取的材料都几乎都是纯天然的。”胡雅婧说,为了使配纸、装订线的颜色和古籍接近,她平常都是用红茶、橡碗子等进行煮制后对纸张染色。

李磊拿着一张满是虫洞的书叶,在灯下查看破损情况,以确定修复方案。新华网石毅摄

古籍修复是个技术活儿,古籍修复师需要先通过“望、闻、问、切”了解每本书的“病情”,再对症下药。

纸张厚度测定仪在测量纸张厚度。新华网石毅摄

古籍修复虽然是一门传统工艺,但随着时代发展,也越来越注重现代技术的应用,纸张厚度、纤维度、酸碱度等重要信息都需要经过专业仪器测量。李磊将满是虫洞的古籍放在纸张厚度测定仪上进行检测,然后按照厚度配备补纸。补纸要比原纸薄一些,为的是让缺损部位修补完的厚度与原纸张保持一致,最终不增加整本古籍的厚度。

胡雅婧正在修补虫洞。她紧盯着桌面上泛黄的纸张,用手将备纸撕出一角,用毛笔蘸上浆糊,衬托在破洞背面,再将多余部分移去。新华网石毅摄

古籍修复师在修补过程中,主要是将书叶上虫蛀的破洞、鼠啮的残缺以及霉变的部位,用与书叶纸张颜色类似、薄厚相仿的中国传统手工纸作为“补丁”,将破损部位补好。这个过程中,要用到“遛书口(边)”“补破洞”“托纸加固”“喷水压平”“剪齐”“撴齐”等各种技法。胡雅婧说,修复工作有几十道琐细的工序,每一步都是为后一步做铺垫,一步不到位,后面就会出问题。只有步步到位、精益求精,最后修复的效果才是比较完美的。

胡雅婧在检查修补完的书叶。新华网石毅摄

胡雅婧将刚修补完的书叶用双手提起来,悬在空中对着灯光检查有没有漏洞,或有无修补不合适的地方。由于古籍的纸是对折的,这里的“一叶”就是一整张纸,即两面或两页。

胡雅婧在对古籍进行“溜边”。新华网石毅摄

“溜边”就是用裁成长条的薄皮纸对破损、断裂的书边进行修补。胡雅婧说,古籍修复工作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不容易,需要尽可能保持原貌,修旧如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书的真实性。

胡雅婧在裁剪补纸。新华网石毅摄

“溜边”完成后,胡雅婧用剪刀沿着书叶边缘剪掉四周多余的补纸。美术专业出身的胡雅婧色彩敏感性很强,在对修复用纸进行染色或染完之后与原件对比时,能很好地判断色差。

李磊将修补好的书叶上下覆上空白纸张,用平面小铁锤捶打。新华网石毅摄

古籍修补好后,就进入“捶书”环节。因为在古籍修复过程中,补洞或者新衬一张底纸会使补好的书纸凸突不平,需要通过捶打,让纸张保持原有的厚度。捶书需要技巧和经验,用力过大或落锤不平,都会损伤纸质。

张静正在修补古籍的封皮。新华网石毅摄

封皮是古籍的“脸面”,也被称为书衣。当原书封皮破损程度严重,已无法修补时,张静会用厚薄及颜色相近的纸粘附在封皮背面,这种手法叫作“托”。在古籍修复中,需要古籍修复师用到托、裱、补、镶、装等十几种手法。

张静在专心致志地测量书的扉叶。新华网石毅摄

张静是历史学专业出身,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已将近10个年头。“以前人们不了解古籍修复这个工作,有朋友开玩笑说我们是糊裱匠。”张静说,近年来,国家很重视古籍修复工作和修复人才培养,感觉这个职业很有前景。

胡雅婧将修补好的书叶放在书芯压平机里压平。新华网石毅摄

一本古籍修复完成后,为了让所有蘸过浆糊的书叶恢复平整、恢复原有的厚度,常常采用大石头压、锤子锤等办法,如今也部分工序被机器取代。

李磊在一针一线地装订古籍。新华网石毅摄

艺术设计专业出身的李磊非常喜欢古籍修复师这个职业。他认为,慢工才能出细活,古籍修复是一个能够让人心静的职业。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古籍修复师并非易事。”李磊说,古籍修复涉及的知识面广,既要懂得造纸术、印刷术、目录学、文献学、版本学、古典美学等传统文化,又要了解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

修复一本古籍,短则几天,长则数月甚至数年。新华网石毅摄

这是一本装定好的修复如初的古籍。新华网石毅摄

在张静、胡雅婧、李磊等古籍修复师眼里,片纸只字皆是生命,全力修复历经岁月沧桑的古籍,是他们的使命与责任。

内蒙古图书馆民族地方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何砺砻介绍,内蒙古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成立于2007年,挂牌在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负责全区古籍善本保护、古籍研究修复及数字化建设等工作。作为全国首批51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的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现馆藏汉文古籍1万余种、20余万册;蒙古文古籍2千余种、1万余册;满文古籍2百余种、3000余册;藏文古籍5百余种、1万余册。这些古籍中有三分之一左右存在破损情况,需要修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