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

内蒙古“数”度出人意料

内蒙古草原,美的让人意想不到。内蒙古的“数”,同样出人意料。

“青城之光”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人们习惯称之为“青城”。

2020年底,刚建成运营不到一年的内蒙古高性能计算公共服务平台“青城之光”,斩获2020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性能Top100排行榜第4名,国际人工智能性能AIPerf500排行榜第6名,跻身中国运算能力最强的超级计算机行列。

在距离呼和浩特市区几十公里的和林格尔新区,短短两年时间内已坐拥4家智能超算平台,高性能运算总能力和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呼和浩特还是内蒙古主要的云计算大数据中心之一,目前数据承载能力达到72万台,居全国第一。到今年年底,数据承载能力将达到100万台,远期规划则高达368万台。

依托这些优势,呼和浩特正在积极拓展运算业务,打造我国北方最重要的数据存储智造运算基地。

存储“世界”

乌兰察布蒙古语意为“红山口”。事实上,这里是个大风口,常年大风,年平均气温只有4.3℃。

谁也没料到,风大天冷、地质结构稳定的自然条件,辅以优惠的电价、充沛的土地等优势,会让这里成为中国大数据中心的“天选之地”。

2013年,中国的“大数据元年”。也就在这一年,华为决定在乌兰察布建设北方云数据中心。从此,乌兰察布与数据结缘,并因此而改变。

数年之间,一个占地19平方公里的大数据产业园内,云集了华为、阿里巴巴、苹果、快手等一众大数据头部企业。Big Data,成了这里最显眼的招牌。截至今年3月,乌兰察布市签约入驻的数据中心项目达到12个,总投资额达551亿元,服务器规模约256万台。

很多当地人闻所未闻的产业,也因大数据中心的崛起而落地。

沿着几大数据中心周边,服务外包、BIM(建筑信息模型)、地图数据标注、大数据清洗、数据灾备中心、孵化平台、服务器生产线等产业链纷纷布局。

截至目前,乌兰察布市已有14家大数据服务外包企业,坐席规模达1万席。由中弘紫晶投资建设的国内最大自主可控大数据灾备中心一期工程已建成投运,这个总投资42亿元的项目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自主可控蓝光存储项目,这也让乌兰察布同时拥有了“一热一冷”两种数据中心。

大数据中心需要大量服务器。去年7月,乌兰察布同方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投产,“乌兰察布造”PC主机正式面世,待4条全自动高端装备生产线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各类高端装备20万台套,年产值60亿元。

从开始就参与大数据产业的乌兰察布市委网信办(大数据管理局)副主任吕佐鹏感慨,乌兰察布发展大数据产业,是时代和历史的选择。大数据产业也将这座城市点亮。

得以佐证的是,大数据产业已经连续多年做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业,写进乌兰察布市政府工作报告。乌兰察布市大力培育发展大数据产业,被国务院列入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表扬通报。

这几年,乌兰察布逐渐打响“南贵(贵阳)北乌(乌兰察布)”品牌,收获了“草原云谷”新名片。

而这座城市的雄心是,将“世界”存储在乌兰察布。

从“煤海”到“数海”

鄂尔多斯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这座城市被人们熟知,是因为另一个别称“煤海”。

来到麻地梁煤矿,最先看到的是4个大字“智慧矿山”。这座年产能500万吨的井工矿井,工人不足700人,而且还在国内煤矿中第一家取消了夜班。这背后,是由一个基于5G技术,包含九大系统的智慧矿山架构做支撑。

在距离地面240米处的矿井里,一个工作面上的作业班工人只有五六人,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巡逻,看有无突发情况。闲暇时,可随时在井下与家人视频。采煤机由在地面上智能调度疾控中心的工人,通过智能采煤系统远程精准控制。“少人化智能化”在这里成为现实。

邻近的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煤矿,是国内单坑产量最大的露天煤矿之一。历经3年集中建设,准能集团代表国家能源集团建成“数字露天煤矿”示范工程,新建或整合了60多个信息系统,形成集中统一的“数据中心”,实现了生产、经营、安全、设备、地质等数据的全面集成和一体化数据管理。

在伊泰集团,通过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自主研发“煤炭供应链工业互联云平台”,实现了煤炭上下游业务互通、数据共享、管理协同。在煤化工板块实施的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通过采集业务数据,整合数据资源,挖掘数据价值,指导生产过程。

圣圆能源集团易能通智慧能源平台,是服务于煤炭供应企业和全国各地产业链企业的电子销售与采购平台。2020年,该平台总成交金额45亿元。公司运营总监王永杰介绍,通过交易数据分析与煤矿验证,2020年平台平均为交易煤矿提升了近3%的溢价幅度,为伊金霍洛旗增加直接税收6734万元,间接税收约2.85亿元。

中国的“煤海”,正在努力拥抱数字经济浪潮,力图在“数海”里“挖”出高质量的产业发展路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