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

雷锋,与这座城同行

下课后,顾洁将沙盘里的物品归回原位,为下一节课做准备。李鸿瑶摄

志愿者为养老院的老人修脚义剪郝楚瑶摄

三月风志愿者为民服务赵永峰摄

雷锋班的孩子们给陈爷爷献红领巾霍晓霞摄

昆都仑区城市管理监督执法局队员和张利斌合作清除非法占道障碍李鸿瑶摄

王三(图右)和队员正在沿河巡查李强摄

【编者按】

雷锋,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学习雷锋好榜样》,一首代代传唱的歌曲。

时代在变,奉献、助人、乐于付出的雷锋精神始终没有改变。

这座城市里,有给人温暖的群体,他们守护着邻里温情,也守护着成长的幼苗和夕阳的晚霞;有给人力量的个体,他们坚守着信仰,守护着安全也守卫着生命。

我们难以记住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但我们知道,他们都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雷锋。

牵挂,交警雷锋班的相守

今年是包头市公安局交管支队机动勤务大队雷锋班成立的第四年,3月4日下午,他们启动了“慰问·圆梦”计划,对长期照顾的孤寡老人和资助的学生进行慰问,送去关心与祝福。

得知一直帮扶自己的警员们要来家里,85岁的左存凤老人早早站在阳台边上张望。警员们带来了牛奶、燕麦、小米等容易消化的食品,担心老人舍不得吃,还贴心地提前将包装打开。

“我眼睛不花,看东西很清晰,就是腰有些不太好。”老人握着警员王真的手唠起了家常。大家帮老人打扫了卫生,又给破损的窗户量了尺寸,计划安上新玻璃。

想要一条漂亮的白纱裙是小金梅的愿望,这天下午,机动勤务大队护校分队的雷锋班警员为她圆了梦。

小金梅是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患有脑瘫,行动不便,常年在妈妈的陪伴下做康复训练,目前已经可以缓慢行走也可以写字学习。妈妈因为小金梅的病情无法工作,爸爸则靠打零工维持家庭开销,因家里生活困难,雷锋班把她作为长期资助对象。

穿上漂亮的白纱裙,小金梅在镜子前开心地笑了起来,然后为叔叔阿姨弹奏了一首钢琴曲。

“上一次来家中看望小金梅,她说想要一条白纱裙,我们在商场转了很久,选中了这条。”雷锋班警员袭阳说,他们会把爱心一直延续下去,传递爱与正能量。

互助,开启邻里多彩人生

走进乌兰社区,老年朋友们悠扬的歌声传来,一位老师拉起欢快的手风琴,正带着居民们认真排练。隔壁的心理咨询室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正在给约好的居民进行心理辅导。

来这里免费为大家服务的都是小区居民,他们本身从事心理治疗工作,每周定期为社区工作者、居民和青少年开展个性化的咨询服务。顾洁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位,她是包头义工联合会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心理咨询师,“我们进行一对一的咨询,帮他们进行情绪疏导。每当他们高兴地走出去,我心里都很舒服,就觉得自己很有价值。就像雷锋一样,要做一个有价值的螺丝钉。”顾洁说。和她一起搭档的包头义工联合会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心理咨询师顾石也有同样的感觉,“我们在这里做志愿者,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居民,心里特别高兴。”

老年歌唱团、心理咨询室、国学班都是乌兰社区志愿服务队的组成部分。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2年,志愿者由社区和共建单位的党员、团员、少先队员、居民群众组成。红橙黄绿蓝紫青粉志愿服务队——红色公益帮困、橙色关爱青少年、黄色治安巡逻、绿色环保清洁、蓝色便民、紫色卫生保健、青色文化文体、粉色心理咨询,8个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志愿服务项目,开启了邻里互助的“多彩人生”。

5年,第209次修脚义剪

3月5日一早,包头市迦南养老院的老人“排排坐”,盼着那些来给修脚的师傅们来。

9点多钟,熟悉的身影出现了,老人们像孩子一样撒娇,“哎哟,你们可终于来了。”

“先修我的。”“我也修。”

“好好好,一个一个来。”一位女士边麻利地打开工具箱,边笑眯眯地说。

这位女士是包头市孝行中华义剪志愿服务队朋朋修脚负责人韩文英,从2016年开始,她带着团队的师傅们坚持每周二闭店,到各个养老院给老人们义务修脚。

当天来修脚的几位师傅和老人们像老朋友一样,边修剪边聊天。“李奶奶,指甲又疼了吧?这是灰指甲,瞧瞧这多厚啊。”李奶奶是朋朋修脚的“老顾客”了。说起对志愿服务的评价,老人说:“他们可好了,心善,过来给我们修脚,还和我们唠嗑,就盼着他们来呢。”

这是朋朋公益修脚的第5年。5年来,韩文英走过不少养老院,她惦记着那里的老人们,为这些养老院安排好时间,“基本一个月能轮一次,正好修好的指甲又长长了。”

韩文英说,虽然闭店会影响一点生意,但是她觉得有价值,“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一天,老人的指甲厚,又弯不下腰,我们有工具就顺带做了。我希望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据了解,当天是这支孝行中华义剪志愿服务队的第209次义剪活动。

三月,温暖春风吹动鹿城

“善事无大小,行动最重要。”说这句话时,退役多年的残奥会冠军边建欣正在带着儿子在社区义务捡垃圾。退役后,边建欣在市残联工作,服务广大的残疾人的同时加入了“鹿城三月风”志愿者协会,成为协会的爱心形象使者。

和边建欣一样,同为残奥会冠军的李瑞芳也是“鹿城三月风”志愿者服务队的爱心使者。在我市的很多残疾人活动中,他们一个坐着轮椅,一个拄着拐杖,为大家提供着服务。

市残联组联部主任唐春荣告诉记者,市残联的“鹿城三月风”志愿者协会名字虽然叫作“三月风”,但志愿活动却遍布全年,150多名志愿者除残疾人工作者外,很多人本身就是残疾人,他们克服着自身的困难,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成为我市志愿服务队伍中一股别样的暖流。

近几天,达茂旗残联“鹿城三月风”志愿者与呼恒乌拉社区、达茂旗志愿服务联合会助残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联合开展了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石拐区残联“鹿城三月风”志愿者联合多个部门走进祥和残疾人托养中心,开展了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一位长期卧病在床的残疾老人看到志愿者忙前忙后深受感动,他说:“雷锋是我们几代人的学习榜样,如今社会上富有爱心的人越来越多,这让我们不再感到孤单,你们都是新时代的‘活雷锋’。”

他用行动守护信仰

年近九旬的陈文学老人早已是包头市学习雷锋、宣传雷锋精神的一张名片。每到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前后,陈文学红色志愿服务工作室就会进入新一轮的忙碌之中。

陈文学红色志愿服务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一直全天候向市民免费开放。过去几年,陈老对于前来工作室参观学习的访客都是亲自接待。他会根据来访者有针对性地布置工作室的背景板、进行解说和介绍,再将客人送出工作室,等对方走远再回来。

考虑陈老年纪大了,近两年包头爱心公益协会的志愿者们一直在帮陈老维护工作室秩序。负责讲解的志愿者陈涛告诉记者,这段时间,工作室的接待量很大,她的嗓子已经有些不舒服,陈老更是吃不消。

3月5日下午,陈文学红色志愿服务工作室同时迎来了内蒙古高路公司包头分公司的员工和黄河路小学雷锋班的同学们。在一楼的小会议室,陈老向黄河路小学二年级1班授予了雷锋班的锦旗,并给孩子们讲雷锋的故事。

因为腿脚受过伤,陈老上下楼一直比较费劲儿。到下午五点多孩子们离开时,累了一天的老人没能下楼送别,他在楼梯口招着手,直到孩子们都离开。不经意的转身,记者看到陈老正扶着门框踮着脚伸手够展室门框上边的插销,一句老人常挂在嘴边的话忽然涌上心头——人生没有休止符,学雷锋始终在路上。

他在河岸守护生命

王金清是稀土高新区万水泉镇第八农业分公司村民,从17岁第一次下水救人起,虽然一次次舍生忘死,但他却婉拒一切酬谢,将救援当成了神圣事业。

3月6日下午3点多,王金清正往黄河岸边走。“今年天气暖,冰面消融得早。为防止发生意外,春节期间,只要不出远门,我们就在河边待着,开车在河边巡逻。”王金清说。

说起刚刚过去的2020年,王金清告诉记者,一年间,黄河救援队打捞兼救援31起,行程2万多公里,救活了20来人,打捞出遗体10来具,最远到达了准格尔旗。

每一场救援里都蕴藏着无数艰辛。

2020年5月18日中午1点多,一名男子开车坠落黄河,王金清他们从车中成功救出一名男孩,又打捞了18个小时,终于将车辆及遇难者遗体打捞上岸。

多年在河边救援,王金清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今年2月的一天,王金清开车在桥上巡逻,发现一名中年男子在桥上趴着,“我们不敢硬拽他,我让队员拿了个盆,过去问他,‘师傅,这里能放生吗?’他说:‘底下有水,能放生。’我们就端着盆走到他跟前,迅速把他按住。”聊天中,男子承认心情不好,得知眼前的热心人就是王金清,他感动地说:“知道你,我想通了,这就回去呀。”

至今,王金清已经救援300多起,成为名副其实的“黄河卫士”。

他在路上守护安全

张利斌是包钢集团的操作工人,几年前,因为发现路面上残留的路钉有安全隐患,他便利用休息时间,拎起工具,走上街头义务拔钉,一干就是四年,清除路钉上万枚。

发到网上的视频受到广泛关注后,张利斌被人们称为“拔钉小哥”,西安、陕西、合肥、沈阳等其他城市也都有志愿者参与到了拔钉行动中。

除钉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有时候会因拔掉商家搭帐篷遗留下来的路钉受到威胁,有一次因路钉飞起砸到了路边的车辆,他赔了车主500元钱……坎坷不断,可张利斌始终没有放弃。

记者的关注,让他被越来越多的市民知晓。“我感觉自己的朋友多了,我也有了一个小团队,大家都会在业余时间来拔钉子,有学校老师,有餐饮老板,大家一起聊天,还挺开心的。”张利斌说。细心的他还整理出来600多条网友留言,按照顺序整理成册,发给团队成员,大家有序清理地钉,现在已经清理了300多处。

路钉隐患也引起社会各方的重视,昆都仑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的工作人员除了拔地钉,还清除了违法占用公共停车位的铁栅栏。还有企事业单位给张利斌送来工具和防护用品。

截至目前,“拔钉小哥”发布在抖音上的视频已经获得136万网友点赞,全国各地已经有167个志愿者加入义务拔钉行列。

以雷锋之名护一城美好

◎王雪仙

“学习雷锋好榜样”。50多年以来,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已化为民族基因流淌在一代代人的血液中,培植出了一个个以雷锋为“爱豆”的个体和群体,铸就了力透时空的精神坐标。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

在包头这座城,耄耋老人陈文学,一辈子都在学雷锋、讲雷锋、做雷锋;生命卫士“王三”,三十年如一日驻守黄河边救人帮人;“拔钉小哥”张利斌,铲平坎坷,只为更多人一路坦途……

在包头这座城,不断壮大的爱心车队,中高考期间义务接送考生成了他们每年的“规定动作”,用自己的方式为考生们加油;默默无闻的爱心志愿者,帮助贫困学生、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用善心诠释人间大爱;逆风而行的全市医务工作者,挡在疫情和人民中间,以我之身护你周全……

一桩桩、一件件,没有惊天动地,却润物无声,千千万万“水滴”汇成了向上向善的精神大海。大家用积沙成塔的精神,在鹿城大地上竖起了一座当代雷锋精神的丰碑。

国家需要英雄,民族需要信仰。让我们以英雄雷锋为榜样,以“雷锋精神”为人生信仰,从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中体味英雄的幸福,从积小善为大善中感受信仰的力量。犹记得,陈文学老人眼含笑意地说:“大家的快乐和幸福,就是我的快乐和幸福。”犹记得,去年春暖花开,参加湖北抗疫的医护勇士们,在回包头的路途上,齐声高唱,“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

一滴水、一颗钉、一束光,以雷锋之名护一城美好。岁月悠悠、时代庚续,雷锋从未远去,雷锋精神永恒。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