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

【爱上内蒙古】红色基因生发的力量

在呼和浩特的乌兰夫故居,乌兰夫同志的半身紫砂雕像格外引人注目。雕像背面刻有这样一段铭文:“值此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为了铭记乌兰夫同志在特殊困难时期,对南方三千孤儿的救命之恩,特制作此雕像,以示纪念,愿伟人精神千古流芳,蒙汉团结世代相传!”

雕像背后那段彰显人间大爱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在上个世纪60年代,内蒙古接收了来自南方的3000余名孤儿。乌兰夫要求:“收一个,活一个,壮一个。”每次到牧区检查工作,乌兰夫都要了解这些孤儿的情况。3000多个生命,因为草原的爱而有了幸福的人生。如今,这些“国家的孩子”有的通过寻亲组织的南方寻亲团找到了亲人,有的寻亲未果把草原产的盐撒入了黄浦江,有的汲取南方的一瓶水留作纪念。但是,无论身在江南还是塞北,他们都不应感到孤独,因为祖国,即是故乡。

抚今追昔,正是浸润在草原深处的红色基因、红色传承、红色力量让祖国这片辽阔的大地释放出生生不息、博大温暖的人间大爱!

以乌兰夫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内蒙古草原播撒下革命的种子,内蒙古红色文化基因的根基贯穿始终:满洲里市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作为中国革命史上存在时间较长的一条秘密交通线,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寻求革命真理、拯救中华民族、建立新中国的光辉历程;百灵庙暴动,打响了草原抗日第一枪;抗日战争中,大青山地区成为整个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中心地带,大青山支队司令部所在地德胜沟被誉为“塞外小延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记录着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真实血泪;在东风航天城,额济纳旗牧民把最好的草场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三易旗府”成为佳话;号称“万里黄河第一闸”的三盛公水利枢纽,把黄河水害变成了宝贵的资源,滋养河套平原成为“塞外江南、塞上粮仓”,为国家源源不断输送优质粮油蔬果……如今,内蒙古将红色文化的血脉代代相承,铸就了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的“模范自治区”。这光荣又响亮的称号,成为一座熠熠生辉的红色丰碑。

今天,在乌兰夫故居,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们,从陈旧的展品和泛黄的照片中触摸着历史。他们从全国各地奔涌而来,这些不同民族、操着各地方言的人们,心怀敬意地凭悼革命前辈,也在这红色的印记中感受着历史的温度,汲取着红色的力量。(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赵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