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

杭锦淖尔村: 盐碱地C位出“稻” 华丽变身“米粮仓”

杭锦淖尔村:盐碱地C位出“稻”华丽变身“米粮仓”

——发展产业脱贫富民“一村一印象”系列之十六

盐碱滩上插秧忙

村庄画外音:

“杭锦淖尔”为蒙古语,意为“杭锦旗的湖”,位于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全村下设7个自然社,常住人口430户1430人,2016年以来建档立卡贫困户12户27人,全部脱贫,11户贫困户住进了杭锦淖尔亿利新村。全村耕地1.87万亩,盐碱地3000多亩,占总耕地16%。村庄紧邻黄河南岸,小南河穿村而过,水资源丰富;杭锦淖尔村位于库布其沙漠北部,依托立地条件种植水稻、养鱼虾,发展旅游业,如今已焕发出全新活力。

盛夏,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芒种时节,位于杭锦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北部、黄河南岸的杭锦淖尔村迎来了一件大事——袁隆平院士团队要在村里1000亩盐碱地里种水稻。6月4日一大早,伴随着插秧机的发动声,村里热闹起来了,“中华拓荒人杭锦旗海水稻插秧节”赫然醒目,稻田里插秧工忙碌,村民们也都自发行动帮忙,运送秧苗、摆放苗盘,每一个步骤都认真到位,“仪式感”十足。准备工作就绪后,几台大型插秧机带着村民的期盼一字排开而行,其所过之处,一棵棵嫩绿的秧苗便整齐地排列在水中,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呈现出一派“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的繁忙景象。

杭锦淖尔村党支部书记王二俊冒着高温酷暑、穿着雨靴从早到晚一直忙碌在稻田里,每每抬头看到行株清晰均匀的绿苗都让他兴奋不已。“我们村这些地是村民的一块‘心病’,眼看是块地但盐碱化严重,什么庄稼都种不了,现在能种上袁隆平院士团队的海水稻,我们又看到了希望。”

说起名声,杭锦淖尔村名不见经传;说起产业,主导还是北方村庄最常见的种养殖;说起地理位置,它只是沿河众多村庄之一,那么问题来了:一个普通的小村子,是怎样引起袁隆平院士团队注意的?

这要从一个“水”字讲起。杭锦淖尔村,紧邻黄河,为黄河南灌区,“水”让村庄发展喜忧参半,喜的是村庄位于库布其沙漠北部的干旱地带,这里“无水是荒漠,有水成绿洲”,黄河水浇灌充足收成当然好;忧的是挨黄河太近,沿河地区河水浸渍严重,加之地势平坦、排水不畅等原因,一部分土地盐碱化严重,彻底荒废了。一年又一年,盐碱化的土地得不到缓解,利用就更无从谈起,村民们只能望“地”兴叹。转折点出现在2019年4月,也和“水”有关。2019年4月8日,市水利局成为杭锦淖尔村包联驻村单位。一个是“水”工作的“行家里手”单位,一个是临“水”村庄,这样的帮扶可谓对口对路子,从进驻村庄那日起,市水利局就开始以“水”为突破口,在黄河边上的小村庄默默书写着“巧借河水富村民”的大文章,而这篇文章就是以村里成百上千亩的盐碱地“起笔”的。

要想富村庄,就得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村集体经济,最好的办法就是激活“沉睡资源”。市水利局进驻之初,面对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的状况,在以主要领导负总责的扶贫工作专项小组的多次调研后,决定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而种水稻重大的“拦路虎”就是灌排系统不畅。杭锦淖尔村土地盐碱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水漫灌、灌排系统陈旧,要想种水稻,必须得从根子上打倒这个“拦路虎”。为此,市水利局多方协调,投资800万元实施了排灌渠的疏通、清淤和衬砌项目,同时整合村集体及村民闲置的盐碱化土地380亩,实施了改良水稻种植试验项目。土地整合顺利完成、快马加鞭平整土地,去年6月份,村里试种水稻50亩,长势良好,秋季产量可观。

稻亦有“导”,“稻”需“导”,才能“导”出稻业新高地。西北地区农民吃大米不稀奇,但种水稻确实是“生手”,虽然在荒废盐碱地里种出了水稻,但稻米颗粒碎小,让村里的水稻产业品质化、品牌化任重道远,需要专业团队引导。杭锦旗党委、政府,市水利局高度重视,主动与袁隆平院士团队对接协调。去年10月15日好消息传来,中华拓荒人计划——杭锦旗站正式启动,同时,杭锦旗与青岛九天智慧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杭锦旗盐碱地稻作改良战略合作协议》。此后,杭锦淖尔村在原有380亩盐碱地基础上,流转村内63户农户集中连片、盐碱化较为严重的1000亩耕地,通过“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方式,由龙头企业进行统一耕种经营,村民以土地入股,形成今年的千亩水稻示范种植区。

今年插秧节这天,村民所有“飘着”的期翼都种到了实实在在的田里,73岁的脱贫户贾二小竖着大拇指高兴地说:“村集体整合了我的盐碱土地,再承包出去,眼看着就能见着效益了,而且通过种水稻能改良土地,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呀。”

种下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正是市旗两级帮扶单位清晰的发展思路、“大手笔”的投资、实实在在为民干事,才能让盐碱地C位出“稻”,成为“米粮仓”。不过“盐碱地华丽变身故事”只是过去一年杭锦淖尔村调整产业结构“故事会”的一角,精彩的故事还在继续……

“咱们就这些地,种上玉米就种不了更挣钱的东西了,要换换脑筋,原来惦记产量,现在得考虑效益。” “要脱贫致富就必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这样,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步子才迈得更坚实。”市水利局驻杭锦淖尔村第一书记郝峰、驻村扶贫的独贵塔拉镇党委组织委员崔瑞峰在和村“两委”班子商讨村里下一步发展时讲到,这番话也是该村抓实产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为群众开辟致富新路的真实写照,在他们的齐心带动下,一场杭锦淖尔村的“产业革命”悄然进行着:曾经村头堆放建筑垃圾的垃圾池,来了个彻头彻尾的大转变,去年建设虾池2个、垂钓鱼池1个,引进南美对虾苗、小龙虾苗15万尾;依托亿利资源发展甘草育苗项目,今年村集体在原有40亩甘草育苗项目的基础上扩大种植规模到60亩;曾经村里荒废的40亩土地上,经过村集体整合开发,种上了果树、枣树等经济林木……

“‘村看村,户看户,农民就看村干部’,我们做这些产业,规模都不大,效益也不是很明显,但我们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发展特色种养殖,通过我们的努力带领村民转变产业结构,就像我们养鱼虾过程中,由旗农牧局专业人员带着村民干,真正让村民会干并愿意干。”崔瑞峰一语道出了杭锦淖尔村“产业革命”的真实目的。

截至去年年底,杭锦淖尔村盐碱地改良种植水稻收入2万元,水产养殖项目收入5万元,甘草种植项目预计收入8万元,入股沙海食用菌分红5万元,2019年度杭锦淖尔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了“零”,一下增长到20万元,透过这组数字,可以看出市、旗两级扶贫工作队员到底有多拼,他们的拼劲最真实的反映就是贫困户生活质量的改变。

来到脱贫户苏成永家,推门入院,眼前一亮,可谓院子虽小内有乾坤,灰色砖瓦房与青砖水泥地,搭配出一座古朴典雅的院落,庭院中央一棵果树,树下一小方菜地,算是“微型”庭院经济,听到有人进来,院子里的狗一阵狂吠,郝峰一声喝,狗立刻住了嘴摇起了尾巴。室内空间虽也不大,但一应陈设如电视机、沙发、暖气等俱齐,整洁的厨房卫浴设施完全不亚于城市高档小区的标准。苏成永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前哪里能想到可以住这么好的房子,还不花钱。”

如果把年历往前翻几页,苏成永一家只能守着八亩沙地“看天吃饭”,一年下来,捉襟见肘,难以为继。2016年,苏成永免费住进政府和企业为村民打造的杭锦淖尔亿利新村里,并且得到基础母畜20只、种公畜1只。去年年底,踏实能干的苏成永一家共有70余只羊,拿着村集体的分红发展起了养鸡产业,年收入3万多元,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丰收时节的杭锦淖尔村,到处是风景,一草一木都具备了风景的元素。一幢幢古朴典雅的灰色砖瓦房整齐有序,这里有由“农舍”改成的民宿;盐碱地里水稻稻穗低垂,剑叶高举,灵秀、质朴;水产养殖区鱼虾满池足以提供游人垂钓需求;成片的果树挂果后,必定引来游客驻足采摘美美吃上几颗……依托库布其沙漠旅游业,杭锦淖尔村庄变景区的目标指日可待。

人物同期声:

驻村扶贫的独贵塔拉镇党委组织委员崔瑞峰:“我从2015年就帮扶杭锦淖尔村,村里的变化我看在眼里、乐在心头,这要感谢市、旗包联单位的对口帮扶,这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村里产业起步的速度和高度。”

村民苏成永:“现在的生活和前几年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不光是我个人发展好了,村集体经济也发展壮大了,尤其是那些新兴产业,下一步我也再加把劲,争取融入这些好产业中。”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