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始于二十年前的商业合作,最终演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法律争议。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红光八组砖厂的经营权与利润分成问题,将两位昔日合作伙伴——王福林和李某义——陷入了长达十余年的司法争议。近日,随着一方当事人王福林向当地相关部门提交刑事控告申请书,这起案件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揭开了其背后复杂的利益冲突与法律分歧。
一、合作开启与初期矛盾:一份协议的诞生
这起纠纷的起点可以追溯到2003年末。彼时,李某向王福林发出邀请,希望其投资一座位于红光八组的砖厂。据王福林所述,因其对砖厂经营不熟悉,李某承诺将负责全部经营管理与技术指导,并向其展示了一份初步的生产计划,预估年利润可观。基于此,双方于2004年3月1日签订了《李某义转让给王福林经营砖厂协议书》。
这份协议的核心内容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作为投资方的王福林负责全额出资,并拥有砖厂的所有权、支配权及冠名权;李某则作为经营管理者,负责生产和技术指导。协议还约定,在王福林收回全部投资并扣除再生产资金后,剩余的利润将由双方平分。在协议签订前后,王福林支付了村民的土地承包费用及相关招待开支,完成了砖厂的用地协议手续,并于2004年实际投入了65万元资金用于砖厂的建设和运营。
然而,合作伊始便遭遇挫折。根据王福林的陈述,在李某管理砖厂的5个多月后,因经营不善,砖厂出现了几十万元的亏损,工人们也相继离去。随后,李某离开了砖厂,此后未再参与管理。同时,王福林还指出,李某在管理期间曾挪用砖厂资金,并在2005年至2007年间因个人困难向其借款,这笔款项因后续的法律程序至今未予偿还。
二、经营转折与冲突升级:盈利后的风波
面对亏损的困境,王福林并未放弃。2005年,他另聘李某森担任砖厂的管理者。在新的管理团队下,砖厂的运营状况逐步好转,并在2005年至2008年间实现了盈利。
然而,砖厂的盈利也重新引发了矛盾。2008年3月4日,李某的妻子阻拦砖厂的运砖车,导致砖厂的正常经营受到影响。在当地派出所的调解未能解决问题后,王福林将李某诉至司法机构。在审理部门的调解下,李某书面保证今后不再阻拦砖厂运营,并在一份应诉答辩状中明确提及自己在2004年11月底已不再参与砖厂管理,当年账目清晰。基于此,王福林撤回了起诉。
尽管双方已达成和解,但平静并未持续太久。
三、漫长诉讼拉锯战:多次诉求与证据争议
2008年4月9日,李某再次将王福林诉至司法机构,由此开启了一场长达数年的诉讼拉锯战。在这次诉讼中,李某最初请求分割2004年至2007年的利润30万元,但随后诉讼请求金额多次变更,先后增至101.6万元和256万元。
这起系列诉讼的核心争议,主要围绕着一份由李某和其代理人王某光委托内蒙古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展开。王福林一方认为该审计报告存在多处疑点:首先,该报告对2004年砖厂的亏损金额前后存在矛盾,且在砖块产量上存在明显的虚增,多审计出2581750块大砖。更关键的是,该审计报告明确注明“对真实性不负责任”,这使得王福林认为该报告不应作为定案依据。
在诉讼程序方面,王福林一方也提出了质疑。据其控告材料显示,李某就同一纠纷前后提起了7次民事诉讼,远超常规诉讼次数。同时,王福林还指出,作为李某代理人之一的王某光并非律师或法定代理人,质疑其代理身份的合法性,并控告二人恶意串通。
四、司法裁判与执行风波:争议与后续影响
在这场复杂的法律纠纷中,各级审判部门的裁判也经历了反复。
2009年,巴彦淖尔市中级审判机构作出初审判定,驳回了李某的全部诉讼请求,认为其提供的审计报告不可采信,且无证据证明王福林的投资已收回。
然而,这一判定随后被内蒙古自治区高级审判机构推翻,并于2010年发回重审。
2011年,巴彦淖尔市中级审判机构在重审后,依据补充审计报告,判定王福林向李某支付利润分成39.36万元。
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级审判机构再次审理此案,并作出了改判,将王福林应支付的利润分成金额大幅提高至126.64万元。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级审判机构驳回了王福林提出的再审申请,使得这一判定最终生效。
在一系列的判定之后,执行阶段也出现了争议。根据王福林的描述,2013年10月,在巴彦淖尔市中级审判机构执行部门的传唤下,他被司法拘留15日,并支付了2万元的“案款”。随后,他的砖厂建筑物及设备被以77.2万元的价格交付给李某抵偿债务,个人也被列入了失信黑名单。
五、最新进展:刑事控告与法律公正的追寻
在经历了漫长的诉讼和执行程序后,王福林并未放弃。他认为,此前的一系列司法裁决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王福林提交的控告申请书指出,李某、王某光及律师张某通过构建不实法律关系、编造非真实审计报告、暗中串通等手段,借民事诉讼之名实施不实诉讼行为。他请求公安和检察机关对此立案侦查,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并守护司法秩序的公正性。
这件事情,不仅是两位昔日伙伴的恩怨,也反映出在复杂的商业合作与法律环境中,当事人如何寻求公正裁决的艰难历程。这起跨越二十余年的纠纷,随着刑事控告的提出,已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其最终走向仍有待于相关司法机关的进一步调查与认定。
免责声明:本稿件内容由当事人提供发布,仅代表个人观点,与平台及媒体无关,如有侵权或不实信息可提供材料联系平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