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兴安职业技术大学师范教育系“文语凤鸣志愿服务队”走进特镇蒙义勒力特镇蒙雀园,2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结合蒙雀园特色文旅产业需求,以“科普+文旅”“理论+实践”的形式开展系列服务。从蒙雀养殖知识讲解到羽毛手作体验,从直播带货助力销售到游客互动引导,志愿者们用专业与创意为蒙雀园注入青春活力,让科普服务真正融入乡村产业发展!
活动量化成果概览
本次系列服务累计开展各类活动6场,包括养殖科普讲解4场、羽毛手作小课堂2场、直播带货3场,直接服务游客及园区相关人员共计100余人次,间接带动园区客流量增长约10%。
养殖科普进园区:让游客读懂“蒙雀成长记”
蒙雀园作为当地特色文旅打卡地,核心吸引力在于孔雀养殖与生态展示。志愿者们提前与园区技术员沟通,系统学习蒙雀的生长周期、饮食习性、羽毛发育等知识,将专业内容转化为游客易懂的“科普小故事”。在养殖基地的参观步道旁,志愿者们化身“小小讲解员”,他们手持提前制作的“蒙雀成长手册”,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游客介绍雏雀孵化(孵化期约28天)、青年雀饲养(需补充蛋白质与钙元素)、成年雀护理(定期修剪飞羽避免飞逃)等关键知识点。
羽毛手作小课堂:让闲置羽毛变“文创宝贝”
孔雀自然脱落的羽毛是蒙雀园的“天然资源”,却因缺乏创意转化常常闲置。志愿者们结合师范教育系的手工课优势,开设“羽毛文创工坊”,带领游客将羽毛变成手工艺品。
在园区的手作体验区,志愿者提前准备好胶水、丝带、卡纸等材料,分步骤教学:先用镊子整理羽毛根部的绒毛,再根据羽毛颜色搭配造型——蓝孔雀的尾羽适合做“羽毛书签”,活动结束后,志愿者还将游客的部分手工作品整理成展示区,标注制作方法,供后续游客参考。
直播带货新尝试:让乡村好物“飞”出蒙雀园
为助力蒙雀园的产品销售,志愿者们还化身“直播助手”,协助园区销售人员开展线上直播。师范教育系有直播经验的学生提前与销售人员沟通,梳理直播流程:从介绍蒙雀园的生态养殖环境,到展示羽毛文创产品、孔雀相关衍生品(如羽毛装饰的笔记本、钥匙扣),再到讲解购买链接的操作方法。
直播中,志愿者们发挥亲和力优势:有的举着手机镜头带网友“云逛”养殖基地,有的在镜头前演示羽毛手作过程,还有的负责回复弹幕提问——“孔雀羽毛会掉光吗?”“文创产品能快递吗?”“园区门票怎么预约?”面对网友的问题,志愿者们结合前期学到的知识一一解答,还时不时穿插蒙雀养殖的小趣闻,让直播既有“干货”又有“看点”。
据园区负责人介绍,有志愿者参与的直播,在线人数比往常提升了近30%,羽毛书签、孔雀造型挂件等文创产品当天就卖出50余件。“大学生懂年轻人喜欢什么,他们教我们怎么在镜头前说话,怎么用故事吸引观众,比单纯吆喝管用多了!”销售人员笑着说。
长效合作启新篇:让科普服务“常来常新”
活动尾声,志愿者将定期来园开展服务:每周派2名志愿者驻园协助科普讲解,每月开展一次羽毛文创设计培训,每季度策划一场主题直播活动。同时,双方还将合作开发“蒙雀科普手册”,结合蒙雀园特色编写适合游客和村民的养殖知识、文创教程。
该服务队的指导老师—李欣老师表示:“蒙雀园是乡村文旅的缩影,我们的科普服务不仅要‘送知识’,更要‘育能力’。未来我们会结合专业优势,培养园区自己的科普讲解员和文创设计师,让知识真正扎根乡村。”
从养殖知识的科普到文创产品的开发,从线下体验的升级到线上销售的助力,此次科普下乡活动让蒙雀园的“孔雀经济”焕发新活力。志愿者们用青春力量连接高校与乡村,证明科普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赋能产业、激活乡土的“金钥匙”——正如蒙雀园里那只总爱展开尾羽的蓝孔雀,只要给予足够的关注与创意,乡村的每一份资源都能绽放光彩!
未来展望:让蒙雀园的“孔雀故事”越讲越火
我们始终觉得,一次服务能带来热闹,但持续的陪伴才能让蒙雀园真正 “活” 起来。未来,我们想和蒙雀园一起,把“蒙雀”做扎实、做鲜活希望提到蒙雀园,大家想到的不只是孔雀,还有这里的故事、手艺和烟火气。而我们这群大学生,能做那个搭梯子的人,让乡村的好资源被更多人看见,这就够有意义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