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惊人!超99%的资金来自机构,个人投资者为什么不买太平基金?

揭开万亿聪明钱神秘面纱!北向资金4大操作手法曝光,明星机构成功率超80%,对市场情绪影响剖析(股民必备)

成为一家保险系基金公司后不久,太平基金自2016年底以来,机构投资者持有占比就一直在90%以上,这意味着什么?

《投资时报》研究员李逸尘

背靠保险股东大树,太平基金最近一年发展非常迅猛,管理规模从2020年一季度的160亿元飙升至目前470亿元的水平,似乎前途一片大好。

然而,《投资时报》研究员对各类数据抽丝剥茧研究之后却发现,相较于突飞猛进的规模增长,太平基金丝毫未体现出一家“保险系”基金公司在固定收益投资方面的优势,无论在债券型基金还是混合型基金的管理方面,其中短期区间业绩,几乎都完败于同类平均水平。

且更值得个人投资者注意的是,太平基金的管理规模,机构占比已达99.11%,这样的格局,将会带来怎样的风险?

99.11%的管理规模来自机构!

太平基金的持有人结构十分不同寻常。

《投资时报》研究员查阅Wind数据时留意到,截至今年6月30日,太平基金旗下基金产品中,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达到惊人的99.11%,个人持有比例仅为0.89%。且自2016年底以来,该公司机构投资者持有占比一直在94%以上,这意味着,长期以来,鲜有个人投资者购买太平基金的公募基金产品。

为何会出现这种非同寻常的现象?

公开资料显示,太平基金成立于2013年1月23日,并非是太平保险集团自行设立而是收购来的,其前身是中原英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原英石基金)。成立之初,由发起股东中原证券、安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分别持有其51%和49%的股权。

2016年7月,太平保险集团旗下的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太平资产)收购了中原英石基金两位原始股东的大部分股份,此后,在2017年和2020年又完成了两次增资扩股,最终持股91.5%,太平基金由此成为了一家保险系基金公司。

数据显示,太平基金前身中原英石基金在2014年四季度至2016年三季度规模一直低于1亿元,最低时仅1千万元左右。太平资产入主后,规模上升至100亿元以上,但很快,太平基金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

2017年至2019年,太平基金管理规模一直在150亿元上下小幅浮动,未有进一步增加;2020年一季度后,在整个公募基金行业规模大幅飙升的背景下,太平基金似乎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期,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24日,太平基金共有22只基金产品(合并各类份额),管理总规模467.71亿元,在全行业147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75位,算是中间层次的公司。

规模排名的大幅跃升,是否意味着太平基金已经完成了蝶变?

答案,或许让人伤感。

在一位公募基金资深人士看来,对照太平基金的发展历程可见,太平基金被太平资产接手以前,因规模很小,其产品发行、销售渠道维护的能力应该非常薄弱,几乎没有客户积累,因此,股东更换之后,该公司只能更多依赖母公司提供的机构资源。

“依靠股东的资源大力支持无可厚非,但经过了4年的全新发展后,居然还没有形成自我造血能力,这就有些令人匪夷所思了。”

研究员注意到,经过4年左右的发展,太平基金的管理规模虽然位列行业中游,但几乎没有个人投资者关注的窘况,并未有丝毫好转。

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太平丰盈一年定开、太平丰和一年定开债、太平日日金B 100%为机构持有;股票型基金中,太平智选一年定开同样全部由机构持有。

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超过99%的,还有太平恒泽63个月定开、太平恒睿纯债、太平恒安三个月定开、太平恒利纯债、太平中债1-3年政策性金融债C、太平恒久、太平灵活配置、太平MSCI香港价值增强A、太平睿安A等9只基金;机构持有比例在90%以上的,则有太平日日鑫B、太平睿盈A、太平睿盈C、太平改革红利精选等4只基金。

此外,太平行业优选A、太平价值增长C、太平行业优选C等3只股票型基金的机构持有比例,也在70%至90%区间。

客观而言,基金公司发行债券型定制公募基金产品在业内并不鲜见,但像太平基金这样,旗下公募产品几乎全部只有机构投资者参与的情形,堪称罕见。这对于参与其公募产品的个人投资者而言,无疑带来了一些额外风险。

“如果这些基金的机构投资者进行大额赎回,或会影响基金净值出现大幅波动,对此,作为参与其中的个人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上述公募基金资深人士分析说。

债基混基大规模跑输同业均值

除了机构占比非常“凡尔赛”外,《投资时报》研究员进一步研究相关数据还注意到,太平基金另有一个“特别之处”。

通常而言,保险系基金由于股东背景的原因,在债券型基金等固收类产品方面,具有相对较强的管理和业绩优势,但这一点,在太平基金身上,未有体现。

从产品结构看,太平基金作为一家保险系基金公司,存在股债失衡,重固收、轻权益的现象。截至9月24日,太平基金在管基金规模主要是债券型基金,规模为335.24亿元,规模占比71.68%,其次是货币型、混合型、股票型产品,规模分别为60.52亿元、51.44亿元、20.50亿元。

然而,作为太平基金绝对主力的债券型基金,其业绩表现并不令人满意,收益率竟然比不过同类平均水平。

天天基金网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17日,太平基金债券型基金近6个月的平均收益率为1.67%,比同期的全债指数(2.39%)、同类平均(3.41%)都低;近1年、近3年太平基金的债基平均收益率分别为3.60%、9.53%,而同类均值分别为5.14%、18.11%,太平基金再次跑输。

单只基金方面,太平恒利纯债是太平基金第一只债基,成立于2018年6月15日。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截至9月17日,太平恒利纯债近3月、近6月、今年以来、近1年、近3年的收益率分别为0.78%、1.50%、2.17%、3.10%、9.53%,而相同时期的同类平均涨幅分别为1.53%、2.75%、3.36%、4.45%、13.88%。

各个时间区间,太平恒利纯债均完败于同类平均水平。

收益表现不亮眼,机构持有人也难以长期“买账”,太平恒利纯债的规模锐减,从今年一季度末的54.46亿元,大幅降至二季度末的24.42亿元,减少30.04亿元,降幅高达55.17%。

此外,需要公司固收投研力量提供支持的混合型基金方面,太平基金的表现同样不亮眼。

根据天天基金网数据,截至9月17日,太平基金的混合型基金规模共计51.44亿元,远低于同类平均的416.60亿元,在162家公司中排在第91位。

规模小,业绩方面更难言乐观。

同样是天天基金网的数据,截至9月17日,太平基金混合型基金近6个月、近1年、近3的平均收益率分别为5.00%、12.02%、72.08%,而同期同类均值分别为11.49%、19.73%、93.49%。这意味着,太平基金的混合型基金收益率,远低于同类平均。

规模不振、业绩不佳的背后,是投研实力的欠缺。

Wind统计显示,太平基金目前基金经理数量仅为7人,大幅低于行业平均值17.67人的水平;基金经理平均管理年限为3.20年,最长年限为7.24年。7人中,除陈晓曾在光大保德信基金从事过基金经理岗位外,其他6位都是从太平基金内部走出。

这样一家基金公司发行的基金产品,个人投资者还值得买入吗?长期以来默默支持太平基金的机构投资者,又作何感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