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评论|“碳中和”成市场新宠 银行掀起绿色金融新浪潮

近期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政策文件频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均对这项重点工作作出战略性部署。究其原因,全球经济正在面临新一轮的科技、能源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以低排放发展为特征的新增长路径成为全球转型的主要方向。

对于我国提出的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央行行长易纲近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当前有两个方面的任务格外紧迫:一是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资,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金融体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资支持;二是气候变化会影响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需要及时评估、应对。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约12万亿元(约合2万亿美元),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约8000亿元(约合120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为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

根据中金公司研究院估算,“碳中和”目标下绿色投资空间巨大,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我国大约需140万亿元的绿色投资,分行业来看,电力、交运、建筑的绿色投资需求量最大。

尽管绿色投资空间巨大,但由于现实生活中,金融投资往往只注重短期利益,忽视长期的环境及社会影响,目前仍存在不小的缺口。据中金公司测算,2021年至2030年,绿色投融资缺口年均约为0.54万亿元,2031年后年均缺口可能上升到1.3万亿元。

长期来讲,绿色投资能降低减排成本,减少碳排放,对环境和社会造成正面影响,而这部分影响并未被纳入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内。

换言之,绿色投资给社会带来的正外部性容易被忽视,单纯靠市场力量无法将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置,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同时也需要银行、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投资过程中更多地进行长远利益的考量。

面对碳中和带来的挑战,中国金融机构正在行动。例如,建设银行在内部设立了绿色金融委员会,研究贯彻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措施;工商银行把环境与社会风险合规要求纳入投融资全流程管理;中国银行正在研究开展环境风险压力测试。央行方面,已指导试点金融机构测算项目的碳排放量,评估项目的气候、环境风险。

银行如何把绿色发展理念真正融入日常经营?以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为例,按照央行口径,截至2020年2月末,该行绿色贷款作为全省唯一一家破千亿的银行,余额已高达1077亿元,较2016年翻两番,连续5年贷款增速高于对公贷款平均增速,余额及新增排名同业“双第一”。

从建行广东分行的绿色投融资实践中可窥一二。在管理层面上,该行构建了省市区三级绿色管理架构,省分行、二级分行均成立绿色金融发展委员会,在金改试验区率先设立同业首家绿色分行,即建行花都分行,实施绿色管理机制。

此外,该行还将绿色金融发展作为KPI、全面风险管理等考核评价的指标。考核对象不仅包括二级分行,还包括省分行职能部门,不仅包括风险条线,还包括经营条线,在绿色金融增速、增量、资产质量、环境与社会风险控制、绿色金融宣传、绿色金融标识管理等多个维度树立“绿色风向标”。

具体实践方面,建行广东分行推出创新产品“绿色养殖支持贷”,打通了生猪抵押渠道,为生猪养殖企业提供了融资服务,全国首单绿色金融支持生猪养殖“保险+期货+银行”项目落户建设银行花都分行。

在绿色出行领域,创新“绿色租融保”,通过与租赁公司合作,引入建行海外分行低成本资金,为广州市公交集团新能源公交车项目提供了17亿元的融资服务,二氧化碳减排量达20万吨/年。

在绿色制造领域,创新“绿色E销通”,围绕东风日产网络供应链业务,成为首家与东风日产进行系统直联并实现供应链业务全流程线上投放落地的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绿色金融支持。

除产品创新外,建设银行还重视利用债券、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渠道支持绿色企业发展。截至2020年末,建行广东分行累计中标承销绿色债券近40亿元,办理绿色债券投资近20亿元,累计为10余个绿色金融相关项目托管资金逾百亿元。

在政策支持方面,对于符合央行绿色信贷口径的项目,建行广东分行全额满足规模需求;对于绿色贷款实施拨备减免,经济资本打7折的政策优惠。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配置绿色金融专项费用300万元,用于业务发展及创新产品激励。

在制度建设方面,建行广东分行依托绿色金融外部监管标准,对相关指标进行量化,形成绿色客户评估评价体系,将《绿色金融客户信息披露表》作为授信附件,在绿色客户认证、客户选择、授信审批方面提供有力支持。

“在碳中和行动中,银行不仅自身运行要绿色低碳,同时还要发挥金融引导作用,将绿色低碳作为客户选择标准,支持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比如优先支持符合人民银行绿色标准的风能、太阳能等领域,提高化工、造纸、火电等高碳排放领域的客户准入底线。”建行广东省分行副行长麦文盛表示。

兴业研究绿色金融报告指出,银行等金融机构越来越受到气候相关风险的影响。其中转型风险更多体现在金融机构的资产方面,如果金融机构向业务模式不符合低碳要求的公司提供贷款,那么就可能会蒙受损失。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如何把握住碳中和带来的机遇,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提升自身绿色金融投资能力,加强气候风险管理,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在碳中和目标确定的情况下,关键问题已经从评估气候变化的长远损害转为如何有效、低成本实现碳中和。

当前,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仍需完善体系标准、建立激励机制、增强覆盖面积、鼓励风险分析、强化碳交易体系、加强国际合作。下一阶段首要任务是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增加气候资金供给,注重运用绿色金融、碳市场等金融创新,助力国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实施;同时还应建立金融机构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和信息披露制度,将气候风险纳入金融机构政策和监管框架。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