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产教融合:课堂搬进地头 村子变了模样

他们,把课堂搬进田间地头上,土地成了黑板,锄头成了粉笔,与种植户结亲戚;他们,住进大棚里,问农事、干农活,作规划、促发展;他们,因户施策,帮在点子上、扶在关键处,帮助种植户解忧增收,奔向幸福生活……

他们,就是准格尔旗职业高级中学成立的“准格尔旗温室蔬菜病虫害田间防控技术田间试验及无公害栽培示范”课题组坚守在大棚里的农学老师。因为他们,村子业兴民富。如今,走进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大棚生机勃勃,农户喜上眉梢。

3年间,示范棚95栋,示范面积136亩,辐射面积193亩,土壤根结线虫降低70%,大棚收成翻几番……一组数据的背后是农户鼓起的腰包、眼里藏不住的笑意、竖起的大拇指。

“感谢这些老师们,为我们农民办了一件大好事。”春末夏初,正值大棚香瓜上市期,十二连城乡三十顷地村邬家圪旦社的村民王贵,这段时间忙得不亦乐乎,手里攥着一沓“红票票”,由衷地表达着自己的感激之情。

走进王贵的大棚,一股浓浓的瓜果香味扑鼻而来,每天几百斤的采摘,翠绿的秧苗上挂着的香瓜已经所剩无几,王贵抬起手抹了一把额头渗出的汗珠,咧嘴一笑。“今年的收成真不赖,我这香瓜顾客都说好。”

如今的王贵,精气神十足,幸福感爆棚,心里充满了感恩,跟3年前相比判若两人。时间拉回2018年,王贵同样种植着3栋大棚,可他却愁眉苦脸,苦不堪言。“2018年,大棚春茬香瓜收入了2000元,还不够成本。”

那时王贵的大棚,秧苗枯萎,秧苗根部长满球形的白色根瘤,类似小土豆,王贵无奈地说:“秧上不挂果根上长毒瘤。”从2014年开始,大棚明显减产,收入远不及前些年。

愁苦的人不只王贵,整个邬家圪旦社的大棚都不同程度存在减产减收,村民付光荣用数据“举证”,“我种的150米的大棚2栋,1栋香瓜1栋豆角,以前1栋大棚1年收入5到6万,当时1栋收入不到1万,除了人工、种子等开支,剩余不了多少钱。”

邬家圪旦社有2个园区,有温室大棚98栋,种植青椒、尖椒、黄瓜、豆角、番茄、香瓜等,每栋棚子平均收入2万多,从2014年以后收入逐年降低,平均每个棚子收入2000多,2个园区的收入损失300多万。

“致富棚”咋成了烫手山芋?原来,果蔬大棚由于长期大量不合理使用化学药剂,重茬、连作使得大棚土壤得不到休闲养护,加之在使用农机具过程中未采取消毒、灭菌等措施,导致土壤交叉感染传播病菌。从2014年开始,十二连城乡的大棚出现土传病害,给种植户造成的经济损失逐年增加,不少大棚出现绝收,2018年光邬家圪旦社就有9栋大棚绝收,农户叫苦不迭。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近些年,十二连城乡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拥有果蔬大棚4000余栋,农户也从种植大棚中尝到了甜头,掀起了大棚种植热,然而,大棚种植年限达到5年的大棚,果蔬出现叶子发黄等异常现象,甚至出现绝收情况。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民有所需,政有所为。为了让大伙重拾“金饭碗”,2018年,准格尔旗工信和科技局特邀请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姜伟和潭州教育农业学院院长、土壤改良和平衡施肥专家陆广良2位专家,分别对十二连城乡大棚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问诊”。2位专家最终给出了同样的“诊断书”:根结线虫惹得祸,主要危害果蔬的根部,被害苗株生长矮小、缓慢、叶色异常、结果少、产量低,严重的造成植株提早死亡。

面对“病入膏肓”的土地,怎么治?谁来治?2018年6月,准职中承接了准格尔旗工信和科技局关于蔬菜大棚土壤修复项目,由该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15名教师专门成立了课题组,特申报了课题“准格尔旗温室蔬菜病虫害防控技术田间试验及无公害栽培示范”,采用“专家+实施机构+推广部门+种植户”的体系,帮助种植户修复土壤,实现科学、优质、高效地种植果蔬。

为了切实解决因土壤连作障碍问题而导致的设施瓜菜产量下降,产品低下的困扰,课题组在十二连城乡选择了较严重的10栋大棚作为示范棚,在专家的建议下,利用暑伏最热的天气采取高温闷棚,进行土壤灭菌消毒、土壤改良修复等土传病害防治工作。

清园、起垄、施肥、用药、旋耕、覆膜等11项防治程序,老师们亲力亲为,40多度的高温,每天扎在大棚里。“那可真是受罪呢,那么热的天气,大棚里根本透不过气,老师们无怨无悔一直帮助我们。”王贵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2018年、2019年、2020年,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课题组对当地土壤进行了不断深入调研、科学测试,针对不同种植年限的日光温室、茬口安排、土壤连作障碍的严重程度等,采取不同的修复技术,并手把手教会农户使用日光温室闷棚、秸秆反应堆、熏蒸、伴生等10项土壤修复技术,让“输血”变“造血”。

经过3年的接续奋斗,课题组已经为95栋日光温室进行了土壤处理,示范面积136亩,目前达到了每亩增产10%,受益农户62户,辐射五家尧、兴盛店、三十倾地等周边地区日光温室190余亩。通过3年的数据对照,以及取土检测根结线虫的残留密度,结果显示,根结线虫残留量明显减少,降低了70%。

俯下身子,挽起裤脚,抡起农具,以汗洗面……正是有人负重前行,才让大棚又重获新生。“课题组给我们改良土壤后,2018年我种植了一茬秋茬尖椒,收入将近1万元。”尝到甜头的王贵,2019年、2020年在课题组的帮助下,又分别对其它2栋大棚进行了修复工作。今年春茬香瓜1栋大棚收入3万余元。

农户乐了,课题组的老师更是由衷地高兴。“作为农学组的教师,有责任帮助农户解决农业方面的问题,这个课题组还会以这样的方式一直坚持下去,它带给我们的收获是无穷无尽的,不仅帮助了农民,对于提升自身的能力也很有帮助。”课题组成员赵换霞说。

以课题为契机,不仅为学校培养了一批“创新型”“服务型”“研究型”的教师,也为学校培养了一批实践技能丰富、动手能力超强的技能型学生。“在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只是停留在想象中,来这里可以真切感受课堂上的东西,将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融会贯通。”参加了课题组老师现场教学,该中学农学专业高一(2)班学生刘晓峰收获颇丰。

准职中,引领农学专业师生职业技能教育发展,加强实践教学质量,带动“双师型”队伍建设真正做到产教对接,研学相长。“课题组就是学校产学研结合的一个职教改革项目,把农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助农的同时,让学生真正掌握一技之长,老师通过课题提升自己的技能素质,学校还将继续加强培养懂技术、懂科学的新型知识型农民,齐心协力共同探索,继续把对农民有用的课题做深做好。”该校校长陈宝生说。

为了打造“优质、高产、绿色、安全”的蔬菜瓜果品牌,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准格尔旗工信和科技局和潭州教育农业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就准格尔旗农业项目展开合作,包括对课题组进行一整套的技术跟踪,通过线上直播向种植户传授相关农业种植技术,专家老师定期线下对农民进行指导,在现场传授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明本旗设施土壤连作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及栽培中存在的种植技术落后等问题,组织农户培训学习,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最终创立适合于本地区的设施栽培集成技术体系。该课题的实施,对于本旗设施栽培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和设施土壤可持续利用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准格尔旗工信和科技局干事倪瀚文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