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通辽市实现农牧民转移就业41.69万人

日前,走进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劳务输出服务中心,电子显示屏上实时播报着各类岗位信息和求职者信息,人力资源供求分析、行业岗位分布、就业动态等数据一目了然。

据了解,该镇为了促进农业转型与绿色高质量发展,将大部分土地集中流转,剩余劳动力成了就业工作重点。服务中心负责人辛大海介绍,为促进镇内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今年4月当地成立了劳务输出协会,与人社部门和各村劳务经纪人组成“服务团队”,为农牧民在全国各地寻找适合的工作。

“我们通过信息筛查机制,形成‘岗位供给菜单’,并组织符合条件的劳务输出人员参加对应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实现供需精准对接、精准匹配。”辛大海说。据了解,截至目前,全镇输出劳动力12480人,拉动农民人均增收0.75万元,农民收入中30%以上来源于劳务输出。

这是通辽市引导和组织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牧民增收的一个缩影。

通辽市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也是自治区第二人口大市,农村牧区劳动力资源丰富。近年来,该市高度重视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制定出台了《通辽市农牧民转移就业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及其配套分工方案等政策措施,推动工作有序开展。市旗两级成立了劳务输出服务中心,组建了劳务输出协会,建立农村牧区劳务经纪人队伍,构建“政府+协会+劳务经纪人+劳动者”四位一体服务体系,为农牧民转移就业提供“全链条”服务。加强区域劳务协作,跨省与北京顺义区、吉林长春市、广东惠州市、浙江湖州安吉县、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威海高新区等10个县市区建立了战略劳务协作关系,并在其中6个地区建立劳务输出服务站点,开辟劳务输出新渠道,打造了跟踪服务新平台。通过组织开展“春风行动”、京蒙劳务对接和周边省区劳务对接等专项活动,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持中小企业、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深入实施新生代农牧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家政培训提升行动、农牧民工返乡创业培训等活动,促进农牧民工职业技能提升。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实施“以奖代补”项目,鼓励和支持农牧民工创业和返乡创业,推进农牧民工返乡创业基地和园区建设,促进农牧民工返乡创业增收。

据了解,截至目前,通辽市实现农牧民转移就业41.69万人,稳定转移就业农牧民32.59万人。(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见习记者 薛一群)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