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生态·长镜头】人水和谐,幸福赤峰的一张名片

从飞机上俯瞰,赤峰大地山峦叠嶂、丘陵起伏、峡谷相间、平地交错。

“防洪及环城水系治理项目的建成,一下子将赤峰市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不仅极大地解决了城市防洪安全问题,而且切实改善了两岸整体环境,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张名片,让老百姓真正有了获得感和幸福感。”说起眼前的防洪及环城水系治理,赤峰市中心城区河道管护中心主任李继伟自豪地说。

赤峰市主城区内,锡伯河、半支箭河、阴河、英金河、海苏沟等几条河流穿城而过,但空荡荡的河道告诉人们,这里是典型的水资源匮乏地区。赤峰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851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40%,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700立方米的警戒线。

长年缺水地区更应加倍提高防御水患意识,如何让宝贵的水资源造福人民,成了亟需解决的一件大事。2016年,赤峰市下决心启动实施了中心城区防洪及环城水系治理项目,在保证百万人口城市防洪安全的基础上,着力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打造水景观、发展水产业,让赤峰市发展插上绿色的翅膀,实现幸福乐居、幸福河湖的梦想。

2016年8月,赤峰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首次采取PPP模式实施的防洪及环城水系治理项目拉开帷幕,并在当年入选财政部第三批PPP示范项目。赤峰主城区“河畅、水清、岸绿、安全、生态”的梦想之舟终于启航。

按照智能城市、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赤峰市水利局积极借鉴国内外自然河流生态修复经验和做法,一改过去防洪工程“三面光”的建设模式,在40.8公里环城水系中,仅设计了5.6公里大型水面,其余35.2公里河道均为节水型溪流生态子槽,两边护坡按照10年、50年和百年一遇的洪水位设计为三级阶梯式挡墙,挡墙上又分别布局了20多种跌水和流水堰,其间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绿化,充分回归自然,改变了过去硬化、白化、渠化方式,让河道与城市人文、周边环境相协调。

“经过治理,以往各种在河道内外私搭乱建的现象完全没有了。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我们对全部河道进行了围封,并安装了监控设备,可以实现高效执法。最大的好处是明确了水利部门在河道内的管理范围,一劳永逸解决了岸线划分、城市河道管理、城市防洪的责任问题。”望着水清岸绿的工程美景,李继伟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如今,人们行走在柏油路铺就的防洪堤上,远看亲水楼盘林立,近看各种灌木植被错落有致,路灯等各种市政设施一应俱全,这里已经成了滨河公园。来此休闲的人们或在彩色步道上悠闲漫步,或站在亲水观景平台上享轻风拂面看水波淼淼。

经过3年的精心建设管理,赤峰市环城水系得到根本治理,已经形成100公里高标准堤坝、59公里滨河公园、50公里城市会客厅、100公里自行车道和居民健身步道,以及42处总面积达1.18万平方米的篮球场、羽毛球场、儿童活动乐园等健身场地,新增水面面积187万平方米,水体规模达285万立方米,形成河道生态区湿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栽种水生植物面积约15万平方米,滨河绿化面积410万平方米。

如今,该市中心城区河道已形成河、湖、塘、溪等多样化的水形态,急流、滩地、河畔林、跌水和河心洲等河床形态间或其中,将中心城区河道打造成确保防洪度汛的安全河、改善滨水环境的生态河、提升河岸两侧开发价值的黄金河的综合治理目标基本实现。(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张慧玲)

记者补记:

治理好水污染、保护好水环境,就需要全面统筹左右岸、上下游、陆上水上、地表地下、河流海洋、水生态水资源、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达到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

赤峰市聚焦做好“水”文章,实施中心城区防洪及环城水系治理,坚持从单一河道治理转向水陆统筹、系统治理,从割裂治理转向精准施策、集中攻坚,推动项目建设进入新境界、迈上新台阶。在水生态治理中,该市十分注重水系空间布局,坚持以水的灵气彰显城市的神气、滋润老百姓的福气,实现水清岸绿景美。

赤峰市有11条河流穿城而过,其中有6条亟需治理。中心城区防洪及环城水系治理工程是该市重要的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工程改变了过去防洪工程“三面光”的建设形式,换成阶梯式挡墙,按照10年、50年和百年一遇的洪水位,分别设计了三级高度的挡墙,搭配不同作物进行绿化,凸显景观层次。

项目建成后,将大幅提升中心城区主要河流的防洪等级和美化水系景观,极大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对提升赤峰市城市形象、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