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只争朝夕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乌海:产业帮扶筑牢小康根基

本网讯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郝飚)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让家住乌海市乌达区乌兰淖尔镇富民社区的贫困户刘虎义喜上眉梢。“仅8天假期就卖出了200多只鸡!靠养鸡我不仅脱了贫,还致了富,以前不敢想的事如今都实现了。”在富民社区的红公鸡示范养殖基地,正在给鸡喂食的刘虎义向人们分享着自己的喜悦。

刘虎义曾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因腿部有残疾干不了重活,生活只能维持个温饱。2018年,看着左邻右舍的人们都脱贫致富了,他也思谋着如何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这年,驻村工作队利用富民社区的闲置院落建起了养殖基地,发展“托养鸡”项目。按照每户贫困户20只鸡的标准,由帮扶单位资助一部分,政府扶贫政策补贴一部分,贫困户自筹一部分,购买种鸡和饲料。有这么好的扶持政策,自己又有一些养殖经验,刘虎义决定加入进来。

依靠扶贫政策,再加上自身的努力,2年多时间,刘虎义的养鸡事业搞得红红火火,日子富裕了,他也成了当地的“脱贫之星”。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近年来,乌海市将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根据每个贫困户的意愿采取“定制式”帮扶措施,做到了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与此同时,通过建立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围绕葡萄种植、光伏农业等特色产业,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扶贫模式,通过发展产业、就业创业、资产收益等方式实现产业扶贫。一整套产业帮扶“组合拳”,帮助贫困户彻底拔掉了穷根。

乌海市扶贫办副主任崔晓晖介绍,2018年底,乌海市率先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目前仍享受政策的贫困户202户471人中,196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自主发展、务工就业、龙头企业带动等方式,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增收;152名弱劳动能力贫困人口,采取新型经营主体和集体经济带动、公益岗位就业、庭院经济、生产托管等方式帮扶;76名无劳动能力和47名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资产托管、入股分红等方式稳定其脱贫成果。同时,强化技术服务指导,有效防控产业发展风险。目前全市拥有产业发展指导员48名,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成员31名,科技人员和种养能手比例从48%提升至67%。

乌海市还专门出台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以购代帮、以买代捐”的形式,与帮扶对象建立持续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推动消费扶贫落地见效。通过举办网络直播带货、电商销售、贫困户农产品进市场等促销活动,目前已协助贫困户销售蔬菜、肉类、鸡蛋、西瓜等农产品总价值近100万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