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易地扶贫搬迁让赤峰2.8万贫困农民安居乐业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十项清零达标”的工作部署,市发改委通过实地调研解决困难、加大督查督导力度、倒排工期列出进度及按月调度排查问题等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工程建设进度,力促按质按量如期完工,另一方面积极动员群众搬迁入住。去年底,全市194个集中安置点全部竣工、分散安置住房全部竣工、货币化安置全部完成,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的2852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搬迁入住,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清零达标”。

如何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吃上“定心丸”?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之初,赤峰市就着眼搬迁群众长远发展,坚持“五不选”“六靠拢”原则,即有地质灾害隐患不选、无发展后劲不选、基础设施改善难不选、就医上学难不选、群众不满意不选,向旅游环线靠拢、向产业带靠拢、向产业园区靠拢、向中心城区靠拢、向小城镇靠拢、向中心村庄靠拢。与此同时,赤峰市以全面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目标,印发《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扶持工作实施方案》和《后续扶持“一对一”台账》,引导各旗县区结合搬迁群众自身特点和迁入区资源,围绕冷棚、日光温室、笤帚苗种植、食用菌、肉羊、肉牛、肉驴等特色农牧业和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等优势特色产业,谋划富民增收项目。种下产业培育 “梧桐树”,引来脱贫致富“金凤凰”,赤峰市推出的“搬迁+”创新模式打开了搬迁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比如林西县就结合年平均日照时间长、平均太阳能辐射量大的优势,在多个集中安置区配套光伏发电扶贫项目,仅去年底建成的西山根光伏扶贫村级电站,就可保障全县44个重点贫困村4387户8042人稳定脱贫。

新村农民有产业,进城农民有职业。在易地扶贫搬迁中,赤峰市部分旗县区建设了规模较大的城镇集中安置点,形成了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新社区,部分易地扶贫搬迁户从农村走进城市。如何引导他们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融入城市社区,实现传统农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 赤峰市大力推行“扶贫车间+物业经济+劳务输出”模式,基本实现了城镇安置小区有劳动力人口的全覆盖。同时,持续加强安置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安置区社会管理,促进搬迁群众融入新社区新环境。以敖汉旗为例,该旗16个集中安置点均成立管理组织,全旗易地扶贫搬迁点长、网格化管理人员、社区管理员等管理人员共240人,为搬迁户提供各方面的社区服务。翁牛特旗则将乌丹城区安置的6549名搬迁户全部纳入相关社区管理,并引导搬迁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按照“小社区、大服务、新形象”的思路,从规范贫困户的生活习惯到帮其谋划生计,事无巨细,缩短了社区农民向市民转变的适应过程。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据市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几年来赤峰市累计投入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资金5.25亿元,先后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266个。截至目前,全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2852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已实现脱贫28001人,脱贫率达98.2%。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