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让中蒙两国友谊之花盛开得更加鲜艳

二连浩特市蒙古族学校关工委自成立以来,在上级关工委的悉心指导下,在学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遵循“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想,尽关工委所能”的工作方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配合、主动作为”的工作定位,积极配合学校相关部门,认真履行教育、关爱、服务职责,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显著成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蒙两国的人员往来、物资交流日益增多,前来二连浩特市蒙古族学校求学的蒙古国青少年也越来越多。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该校自1996年开始招收蒙古国学生,至今已有969名蒙古国青少年在该校求学。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才7岁,而年龄最大的已23岁;他们一部分插班学习,大部分单独编班学习。“我们不仅要关心自己的学生,也要关心外国的学生”,这是该校教职工经常说的一句话。教育他们、关爱他们、服务他们是校关工委的一项义不容辞的工作,这是增进中蒙两国友谊之需,是加强中蒙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之需。为了便于管理,该校成立了“外国学生部”,制定了《外国学生管理制度》,采取与中国学生不同的管理措施。

蒙古国青少年远离父母、远离家乡,千里迢迢前来这里求学很不容易。为了让他们住的舒适,学校建了公寓式的宿舍楼,四人一间,房间宽敞明亮、干净整洁,有衣柜、有写字台、有电视机,还有卫生间;为了让他们吃得好,专设小食堂,从蒙古国聘请厨师,根据他们的饮食习惯和口味烹制喷香可口的饭菜;为了让他们健康成长,学校定期给他们体检;为了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学校积极与香港轩辕教育基金会联系,自2010年秋季开始香港轩辕教育基金会每学年资助50名生活困难的蒙古国学生,每人每学年3000元,合计15万元;每个月学校派专人,雇车把他们送到蒙古国边境城市扎门乌德市办理签证手续;2010年4月,为了救助患有白血病的蒙古国女学生宝音吉雅,全校师生响应校关工委、校团委的倡议,大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会精神,慷慨解囊,募集12401.60元,派专人送到呼和浩特市宝音吉雅所在的医院。

蒙古国青少年前来该校求学,主要是为了学习汉语文。2007年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定该校为“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之一。为了让他们学好汉语文,挑选汉语文水平较高的教师执教汉语文,并在他们的周围营造了浓浓的学习汉语文的氛围,在教室、宿舍、食堂、走廊张贴全部汉文的字画;师生交谈时尽可能用汉语;每学期举行一次汉语演讲比赛;为了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带他们上街,到商店、到公共场所用汉语交流;有时候把他们整班带到汉语授课学校跟班上课,2014年3月,蒙12班的16名学生到逸夫小学跟班上课一周,不仅提高了汉语口语能力,而且激发了学习汉语的兴趣。经过三年的学习,全部达到了汉语三级水平,有的达到四级、五级水平。只要汉语水平达到三级,就能够上我国的高等学校。2005年以来,在该校学习的10名孤儿,9名考上了大学,1名孤儿因病未能完成学业。

二连浩特市蒙古族学校关工委对蒙古国学生的倍加爱护和关心,深得学生及学生家长的信赖和满意,得到蒙古国有关部门的赞誉。有的蒙古国学生激动地说:“学校好、老师好,我爱我的学校、我爱我的老师。”许多在学校学习过的蒙古国学生,在考上大学或参加工作后还留恋这里的学习生活,经常寄来贺卡问候老师,有的路过二连浩特时来学校看一看。曾任蒙古国驻二连浩特领事馆领事的米格玛尔来学校参观后对该校为蒙古国学生提供的良好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非常满意,深表谢意。蒙古国的孤儿院、校长协会等有关部门先后给该校阿日彬校长、刘海棠等老师颁发“教师的功勋”“为了孩子”等奖章、奖状;2011年5月,夏丽程老师荣获蒙古国教育部颁发的“教育事业贡献奖”。蒙古国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情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蒙语台、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日报》、锡林郭勒电视台、《锡林郭勒日报》等媒体都作过报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