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刘相林:原来戏剧创作才是我的人生舞台

《凤祥楼》剧照

《水旱码头》剧照

刘相林的人生就像一部戏,起起伏伏,转转折折,从过医,经过商,做过档案管理。兜兜转转,到2014年,他51岁时,创作了首个剧本——漫瀚剧《凤祥楼》。

2015年,《凤祥楼》一炮打响。

人生过半,52岁的他恍然大悟:哦,原来艺术创作才是我一直寻找的人生舞台。

2015年-2020年,他井喷式创作大小剧本50多部,1部获自治区重点扶持项目基金,2部获草原文化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奖,4部获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成为目前全国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最多的编剧。

2016年获包头市文化系统突出贡献人才奖。

2017年获包头市“鹿城英才”称号。

只要喜欢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只要喜欢,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2014年,身为包头市艺术研究创评中心艺术档案室主任的刘相林,编剧经历基本为零。他突然想写剧本。没有为什么,就是想写,但是写个什么故事呢?

201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刘相林就想到写一部反映大青山游击队题材的戏剧作品。在翻阅包头历史资料的过程中,一篇短短500多字的人物简介,引起了刘相林的注意:土右旗蒙古族抗日英雄——韩五。

刘相林开始四处搜集查找与韩五有关的所有史料,越查越兴奋。

韩五,伪军师长、当过土匪、与日本人合作,却用实际行动支持抗日,为八路军大青山抗日游击队提供情报和物资,是为土默川地区抗日游击战争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蒙古族抗日英雄。多重身份集一身,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使得韩五这一人物形象异常丰富饱满。

刘相林说,他太喜欢这个人物了。他把韩五的历史照片放大打印了一份,贴在他的书桌前,日日凝视,去感受韩五的所思所想所做。

一气呵成,2015年4月,大型漫瀚剧《凤祥楼》剧本完结。

此时,包头市漫瀚艺术剧院正准备为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打造一部大戏。包头本土好几个专业编剧都递交了剧本,“业余”编剧刘相林也把《凤祥楼》交了上去。

包头市漫瀚艺术剧院院长丁振刚一口气看完剧本,就被韩五这一人物形象深深打动。尽管刘相林不是专业编剧,但是他的剧本还是得到了剧院专家们的认可。其间几经周折,剧本最终被确定下来进入创排。

包头市漫瀚艺术剧院对《凤祥楼》高度重视。邀请国家一级导演韩剑英执导,梅花奖、文华奖获得者张凤莲,漫瀚艺术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丁振刚,二人台表演艺术家张虎担任主演。

故事描述了韩五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

1938年,韩五受共产党八路军指派,带领队伍主动接受日本人的收编,出任西北防共自治军第二师师长。在此期间,韩五为八路军大青山游击队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军事情报,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在抗日战争进入到最困难的时期,韩五利用自己的身份便利,源源不断地给大青山游击队输送粮食、棉衣、马匹及武器弹药。为了便于和党组织联络,韩五自己出资在土右旗建了一座“凤祥楼”饭庄,饭庄的掌柜和跑堂都是大青山游击队派来的地下党。1942年,由于叛徒出卖,韩五惨遭日本人杀害,牺牲时年仅35岁。

2015年4月27日,《凤祥楼》在包头神华国际会展中心首演,可以说是震撼亮相。当演出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就有观众感动到泣不成声,更有人从头哭到尾。

《凤祥楼》一炮打响,随后又连续上演了两场。

2015年11月5日、6日,应原文化部邀请,《凤祥楼》登上中国评剧大剧院的舞台,参加2015年北京金秋优秀剧目展演。

展演结束后,社会各界好评如潮,全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成为当年影响力较大的舞台艺术精品之一。而在此之前,《凤祥楼》首演成功后,在第十二届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期间赴呼伦贝尔、乌兰浩特、满洲里、赤峰、通辽完成了近6000公里的巡演,央视新闻频道全程跟踪报道。

时隔两年之后的2017年,《凤祥楼》又获邀参加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并获优秀入选剧目,由此成为打破包头专业院团20年没有参加中国戏剧节的破冰之戏。

刘相林也因《凤祥楼》瞬间成名。

很多人不解,刘相林真的是业余的?从来没写过剧本的一个人,出手第一个剧本就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没有经历如戏的人生,怎么能写出人生的大戏。

所有经历都是为后来创作练过的“笔”

如今回想,刘相林所有的经历都是为《凤祥楼》打过的基础、练过的“笔”。

1963年,刘相林出生在包头。3岁时,一场运动席卷而来,在文化系统工作的父母相继被关进牛棚。直到小学四年级,他才再次和父母相聚。

1979年,还在上高中的刘相林,因为父母平反获得了进入包医一附院工作的机会,成为中药房的一名药剂师,并在那里度过自认为相当漫长的11年时间。

他说,不喜欢,真的是煎熬。

1990年,刘相林调到包头艺术研究所,并在内蒙古文化干部培训学校脱产学习两年后做了艺术档案管理工作。但很快就又被主管单位市文化局抽调到市文化局与市物资局联合成立的公司,负责经营管理。

此间,他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在蔬菜大棚里开过餐厅,在黄河湿地边种过树,挣钱时买了好几套房,亏损时又卖了所有的房……

回忆起那段日子,他说,太浮躁。没有追求,没有目标,每天看似热热闹闹,却没有成就感、获得感、安全感。

艺术档案管理工作不算太忙,闲暇时,他受身边剧作家们的影响,也有了创作的冲动:我是不是也可以试一试?

恰好这一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中国举办环保小品小戏展演,全国各地环保部门也在开展这项活动。他偷偷摸摸怀着忐忑的心情创作了一部小戏《有虫子的菜》,投递到市环保局,居然获得了二等奖。

怀揣2000元奖金,刘相林说:“我做生意那么多年,见过大钱,但是就这2000元钱最珍贵,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这是让我非常高兴的事情,就在那个时候,我决定要写剧本。”

从2008年开始,他一门心思学习写戏,节假日不休息,春节期间主动在单位值班,为的就是能有充足的时间去琢磨戏剧创作。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个突然而至的成功,都是有备而来。

5年50部充满激情的井喷式创作

一部《凤祥楼》,彻底改变了刘相林的生活。

约剧本的从市里到市外,从区内到内外,接踵而来。

从民族舞剧《水旱码头》到话剧《大国工匠》,从二人台《山杏》到民族管弦乐《黄河从草原走过》,5年时间,刘相林井喷式创作了50多部不同艺术门类作品,连续拿下4个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也成为全国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最多的编剧。

2017年,九原区准备创排一部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二人台大戏,邀请刘相林创作剧本。刘相林一口答应下来,并出色地完成《山杏》的剧本创作。同年,原创大型二人台现代戏《山杏》获草原文化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奖。

每有新的题材和表现形式,刘相林就特别兴奋,他说创作一定要保持冲动和激情。

他为包头市女企业家协会创作了都市题材话剧《海棠社》;应吉林省京剧院之邀,创作了京剧《罕王传奇》;为山西省吕梁市创作了舞剧《黄河·恒河》……

出去采风时,每看到一个画面、一个场景、甚至是和采访对象的一段聊天,前一秒还是现实,下一秒,他已经把所见所想经过艺术加工呈现在了脑海中的舞台上。

父母都在文化系统工作,母亲是新中国第一代女子放映队队长。刘相林说:“从小在戏园子里长大,我对舞台的功能和作用非常熟悉。这可能也是我从事舞台剧创作的天然基础。”

而他的创作激情,正随着岁月的磨砺更加热烈地喷涌而出。

今年春节刚过,他就开始动笔,创作抗疫题材戏曲《呼唤》。剧本一出就成为自治区重点打造的抗疫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后改为话剧,经专家审读通过后,将被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话剧团搬上舞台。

为呼和浩特市创作了二人台现代戏《百姓是天》,目前正由清水河县乌兰牧骑排演;

为九原区文化馆创作的自治区首个精神扶贫题材二人台《黄河边的富裕村》已经完成,6月23日正式开始排演;

应呼和浩特抗疫总指挥部之邀,目前正以呼市白塔机场承担分流国际航班重任为题材创作戏曲大戏《归途》;

为巴彦淖尔市创作的音舞诗画舞台艺术片《千秋黄河颂》也在同步进行中。

今年刘相林还要完成大型情景剧《国魂》、抗疫题材小品《使命》等舞台艺术作品。

他说,之前努力寻找内心的充实和成就感、获得感,终于在潜心创作中得到了满足。前半生跌宕起伏,终于在快要退休前找到了最喜欢的生活状态。

在他看来,只要喜欢,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如今,他晚上10点准时睡觉,不熬夜,早上5点-10点、下午4点-10点写剧本。休息时就在小院里养花种草,喝茶打坐。

今后两年内要写的剧本都已经被预约在排队等他。一部一部写下去,在有所感应的作品里面,写的虽是别人的故事,照见的却仿佛是自己的人生。

刘相林代表作品

•大型漫瀚剧《凤祥楼》获2015年国家艺术扶持基金、参加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获优秀剧目奖、2015年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优秀巡演剧目、包头市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

•大型民族舞剧《水旱码头》获2016年国家艺术扶持基金、包头市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

•大型军工题材话剧《大国工匠》获2017年国家艺术扶持基金、获自治区重点扶持项目基金;

•大型现代二人台《山杏》获2017年草原文化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奖、包头市文新广电局公共文化购买服务项目、获首届内蒙古自治区“娜仁花”戏剧节优秀剧目;

•大型民族管弦乐《黄河从草原走过》,获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2019年度全国十大发烧唱片奖、包头市首部全球发行的文艺作品;

•都市题材话剧《海棠社》,获2018年内蒙古草原文化精品工程优秀戏剧剧本奖;

•大型原创抗疫题材漫瀚剧《呼唤》,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打造的抗疫题材舞台艺术作品;

•二人台现代戏《百姓是天》;

•民族歌舞剧《巴音宝格达敖包传奇》;

•为吉林省创作京剧《罕王传奇》;

•儿童音乐剧《风雪情真》定为草原英雄小姐妹纪念馆驻场演出剧目;

•包头首部环保舞台儿童剧《小麻烦和他的朋友们》;

•儿童环保题材广播剧《不愿入水的鱼》;

•漫瀚剧《拉骆驼》。(记者姬卉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