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草原时评】“四点半学堂”号准了扶贫“命脉”

第一书记的“四点半学堂”火了!内蒙古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驻村第一书记侯俊,除了忙于日常脱贫攻坚工作外,每天固定在下午4点30分,给放学后的学生们进行课后辅导,孩子们称之为“四点半学堂”。“四点半学堂”远近闻名,吸引周边村的学生纷至沓来,深受称赞,深得民心。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作为驻村扶贫干部,侯俊的“四点半学堂”可谓是号准了扶贫的“命脉”。

扶贫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特别是孩子的脑袋。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未来。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是扶贫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四点半学堂”一方面彻底解决了广大村民务农时孩子无人看管、学习无人督促、学业无力辅导等问题,另一方面更加大对孩子的“智力帮扶”和“志向帮扶”,助力孩子成长成材,最终实现家庭脱贫。

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是大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发力,但从培养农村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开始,却是一个驻村干部身体力行的好办法。

侯俊还把课堂进行了拓展,选择家庭贫困且品学兼优的孩子免费到北京参加夏令营活动;还带着孩子们到中国气象局看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到故宫博物院感受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到河北和天津等地浏览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用这些方式让孩子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而一切,无不是贫困家庭、贫困学子所真正欠缺,真正需要帮扶滋养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四点半学堂”更激发了内生动力,调动贫困学子刻苦学习、自力更生,靠知识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决心和信心。

“四点半学堂”可能需要一个缓慢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未必能有立竿见影的扶贫成效,但对贫困学生、帮扶家庭却有着“润物细无声”的绝对功效。

“四点半学堂”号准了扶贫“命脉”,彰显了扶贫智慧,更筑牢了扶贫基石。给“四点半学堂”点个赞,为第一书记的用心叫个好!(哈丽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