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内蒙古老作家、艺术家口述史记录工程】胡尔查:拉开史诗的帷幕

胡尔查

笔者在45年前就与胡尔查老师相识,当时他在翻译文学作品方面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可是却很低调,从不宣扬自己。

1930年他出生在内蒙古喀喇沁旗一个蒙古族家庭,幼年时就随父母到了赤峰。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贫寒中度过的,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父亲经常外出打工,母亲则留在家中辛苦劳作,除了干农活,还给别人缝制修补衣服。母亲深知教育的重要性,生活再艰辛也要挤出胡尔查的学费。胡尔查上小学的时候正赶上抗日战争,他挖过战壕,修过公路。记忆中他弱小的身躯经常背着沉重的大铁锹奔赴工地,大家用蒙古语唱着《成吉思汗出征歌》,那是他最早与蒙古族史诗的接触,心中油然生发出翻译这首歌的愿望。

1946年,胡尔查在开鲁国高读二年级,解放战争开始了,他被招入东北军政大学。就这样,16岁的胡尔查走进了革命的队伍。

1948年,冀察热辽联合大学鲁迅艺术学院来招生,碰巧招生的同志中有胡尔查的一位同学,知道他喜欢文学艺术,就把胡尔查招入了鲁艺中文系。于是,命运让胡尔查距离他深爱的史诗越来越近了。

胡尔查跟随队伍跋山涉水来到赤峰接着又到了新邱。当时解放战争十分激烈,条件有限,学员们经常或在农家院,或在小河边上课。没有教室也没有桌椅,他们就住在老乡家里。

生活虽然艰苦,但却让胡尔查第一次感受到汉语文学的魅力。当时,一个系一个系按照小组分,学员们坐在老乡家炕上,老师则站在地上讲课。当时国民党的飞机不断前来骚扰,空袭时学员们就跑进防空洞,轰炸后大家再出来上课,就在一次躲避轰炸时,胡尔查遇到了他的启蒙老师安波。

安波这位因创作《兄妹开荒》而闻名解放区的音乐家十分重视蒙古族民歌的收集,于是,掌握一定汉语基础的胡尔查便成为他眼中不可多得的人才。正是因为安波的慧眼,才开启了胡尔查的翻译之路。

那以后,安波不仅把搜集到的100多首蒙古语民歌交给胡尔查要他陆续翻译成汉语,而且还成了他的入党介绍人。胡尔查毕业那年中央成立了鲁艺文工团,胡尔查就要随同学们踏上南行列车,迈向新的生活。不料,火车启动前,安波突然赶到,要他留下来,和自己继续完成民歌的搜集和整理翻译工作,胡尔查从此再也没有离开民歌和翻译工作。

解放战争前夕,安波离开了东北,临走前把所有资料和手稿郑重交给胡尔查,要他无论如何要把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翻译成蒙古语。然而在战争年代随时都有不测发生,为了使这些稿件不丢失,从此胡尔查便将它们包好带在身上形影不离,人在稿在。胡尔查90岁高龄时,仍然记得他在战火硝烟之中整理翻译民歌的情景:“当时解放战争取得了节节胜利,刚进山海关,战争很残酷,我们住的屋子门窗都被炸掉了。没门窗的空屋子三九天冷得很,我坚持翻译这些民歌,没有桌椅板凳就拿砖头垒起来,当桌子,当凳子。没有电灯啥的,就弄个墨水瓶,把棉衣里的棉絮拽出来,拧成灯捻,放点煤油点着当灯。豆粒大的灯光底下搞民歌的整理、翻译。冻得手脚麻木就搓,冻得不行了就跑一会儿热乎热乎。然后坐下来继续写。打锦州时,我们急行军,我背着那些民歌译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九天九夜,这是比我的性命还宝贵的东西啊。”

1949年,这批在战火中保留下来的译稿以《蒙古民歌》的名字在《内蒙古日报》陆续刊登了,读者并不知道这部歌集走过了多么艰辛的旅程。不久,胡尔查调到内蒙古文联,从事文学翻译工作。这时他还开始了文学创作,写出了长诗《昂嘎呼护路》,获得了1953年群众文艺评奖一等奖。

1954年胡尔查24岁,正是青春好年华。这一年中国作家协会在全国首次举办文学讲习所,他被内蒙古文联推荐去当学员。同去的内蒙古学员还有玛拉沁夫和漠南。胡尔查在文学讲习所学习了两年。亲耳聆听了郭沫若、茅盾、周扬、老舍等文学艺术大师的教诲,阅读了一大批文学名著,告别了翻译文字幼稚而青涩的阶段,逐渐走向成熟。作为蒙古族,母语是他的文化之根。而在文学讲习所他追随文学大师学习了文学理论并提高了汉语文学水准,从此,奠定了他成为翻译家的良好基础。

1955年至1957年胡尔查担任内蒙古文联民间文学研究组组长。由他翻译的蒙古语长诗《红色勇士谷诺干》获得了195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十周年文艺评奖二等奖。

我国自古就认为写文章是寂寞之道,而把这些文章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则不仅寂寞,而且孤独。然而,胡尔查却与众不同,他却能从中领略到一种乐趣,至今不悔。今年胡尔查老先生90岁了,在他漫长的人生旅途上,也曾有过许多坎坷。他人生中曾经奋斗、受苦、忍耐、期待、幻想过,但他知道,此生他唯一不离不弃的就是翻译工作。只有这项工作才能把蒙古族文化介绍出去,让全世界都知道这个民族不只是骑马征战和放牧牛羊,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责任感支撑着他迈过了一道又一道沟沟坎坎。

1980年,已年过半百的胡尔查开始着手翻译蒙古族史诗《江格尔》,这部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的世界名著,自问世数百年从未被整理翻译成汉语。

史诗是一个民族的百科全书,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风俗、民情等各个方面,翻译者需要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和蒙汉语言的全面掌握,同时,还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就在胡尔查埋头翻译到第四年的时候,他的小儿子不幸遇车祸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他忍着巨大的悲痛处理了后事,继续译着译着……

1988年,8年过去了,胡尔查终于将这部伟大的蒙古族史诗由蒙古语译成汉语。1990年,胡尔查的译作《江格尔》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索龙嘎”文学奖一等奖。这之后,由他担任主编的《蒙古族民歌集成》获1995年第二届北方民间文学奖一等奖,并于1996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索龙嘎”文学奖一等奖。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作家协会委任内蒙古作家协会于9月29日向云照光、胡尔查等5位老作家颁发了从事文学创作七十年荣誉证书。

当胡尔查讲话的时候,我们不禁想起阿林雷德·波拉德的一段名言,他说:“翻译如同打开窗户,让阳光照耀进来;翻译如同砸碎硬壳,让我们享用果仁;翻译如同拉开帷幕,让我们能窥见最神圣的殿堂;翻译如同揭开井盖,让我们汲取甘泉。”

九十高龄的胡尔查就是那位奋力拉开历史帷幕的大师,他让我们看见了蒙古族文化神圣殿堂的辉煌!(文/李悦王新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