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

包头稀土高新区全力构筑稀土梦

1927年,丁道衡发现白云鄂博铁矿,20世纪50年代末,何作霖证明白云鄂博矿中稀土储量丰富。

没有稀土就没有高科技。从遨游太空的神舟飞船,到手机中的元器件;从核磁共振仪到风力发电机、磁盘驱动器;从镍氢电池到荧光灯;从玻璃、医疗仪器到脱硝催化剂,稀土以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广泛应用于日常生产生活各个领域。

20世纪90年代初,稀土高新区在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起步,1992年,稀土高新区成为唯一以资源命名的国家级高新区,成为从顶层设计推动稀土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20多年斗转星移,稀土高新区犹如一颗种子,破土发芽茁壮成长。

转型升级砥砺前行

占地500多公顷的稀土应用产业园着眼于稀土产业链高端延伸,全力推进研发应用,镍氢电池、风电机组、核磁共振等应用项目相继落地。

23万平方米的稀土新材料基地打通了稀土磁性材料延伸的电镀瓶颈,钕铁硼毛坯就地加工转化率从零提高到80%以上,使稀土产业集聚效应更加凸显。

2015年底,包头市拓又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稀土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落户。作为国家“万人计划”人才,董事长赵欣掌握着国际最先进的垂直轴风力发电机核心技术,并拥有81项科技专利。得天独厚的稀土资源,以及稀土高新区永磁产业快速发展的势头吸引了赵欣。而拓又达的加入,又为拉伸稀土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注入了新的活力。

拓又达还展现着一家年轻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巨大的潜力和能量,他们与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紧密合作,研发生产精密伺服电机及工业机器人。

从稀宝博为、天和磁材到拓又达、英斯特稀磁,再到希捷环保,稀土产业各条产业链不断延伸,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在高新区落地生根。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

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一边联系着中科院各研究所,一边牵起稀土高新区内众多企业,把中科院的研究成果转化,将企业生产中的技术瓶颈汇集到研发中心,产学研在这里真正实现融合。

除了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近年来,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包头稀土研究院、王一德院士工作站、清华博士后工作站等产学研创新平台纷纷汇聚于此。中科机器人创新研发中心、抛光材料及应用联合创新中心等项目助推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科研院所、企业、政府、人才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让国家级孵化器成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摇篮。国家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四个专业孵化器、七个孵化中心为主体的创新孵化体系,形成了企业从初创期、成长期到发展期的“接力式”创业环境。

作为国家实施知识产权制度首批试点园区,稀土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中心、专利和商标注册拥有量均居全市之首。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国家“万人计划”人才、内蒙古“草原英才”、“草原英才”创业团队、“鹿城英才”数量在自治区名列前茅。科技孵化、专业技术服务、投融资服务、科技中介、法律咨询等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此外,“一条龙、一站式”审批,“一窗受理、受办分离”服务,“马上就办”融入到高新区人工作的每个环节。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重大项目领导包联工作机制,及时解决了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服务,让企业找到了家的感觉。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享有知名度的龙头骨干企业纷纷落户,为经济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稀土高新区实现了从招企业向招产业,招项目向招园区,招实企向招资本的转变。

今天的稀土高新区,借改革之势扶摇直上,从黄河岸边荒郊僻野的不毛之地到内蒙古最具吸引力和发展潜力的投资区域之一。开放包容是这里的胸怀,创新进取是这里的灵魂,和谐友爱是这里的情怀。(记者 张海芳 通讯员 李宝乐)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