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

呼和浩特市立足资源禀赋创新特色产业扶贫模式

目前,托县河口管委会郝家窑村全村葡萄种植面积达1500亩,年均产量达3000多吨,年收入超过4200万元。在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植葡萄,葡萄产业已成为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同时,郝家窑村以葡萄产业为基础,依托丰富优质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家乐餐饮和乡村旅游。“我现在有20多亩葡萄地,每年收入在10万元到20万元之间。”村民孟文良告诉记者,他还经营着一家农家乐,占地10余亩,建筑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立足资源禀赋,创新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培植发展食用菌、马铃薯、设施农业、小杂粮、紫花苜蓿、甜玉米、草产业、扶贫林果基地及奶牛、肉羊、肉牛、肉驴、生猪养殖等特色种养殖业,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

2020年上半年,全市投入各级产业类项目资金25241.022万元。我市各地区根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际,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建立本地区产业扶贫项目库,精准储备项目。2020年上半年,全市项目库储备806个项目,其中:产业项目372个、就业项目7个、易地搬迁项目1个、公益性岗位项目12个、教育扶贫项目17个、健康扶贫项目14个、危房改造项目8个、金融扶贫项目6个、生活条件改善项目55个、综合保障性扶贫项目4个、小型公益项目310个。

在项目选择上,呼和浩特市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户一策、一户一法”原则,根据贫困户发展意愿,因村因户因人制订产业扶持方案,推广“菜单式”扶贫,做到产业对人,人对产业,“择优选优”从项目库中提取实施扶贫项目。

2018年5月,树莓这种既对土地要求较低、适合沙质土地生长,又有较高市场价值的品种被引入土左旗北什轴乡北得力图村,经过尝试种植,现已逐步扩大种植面积。该村以合作社为载体,通过承包村民的土地,2018年种植树莓10亩,2019年扩大到20亩,2020年又扩大到30亩。种植取得较好的预期效果,2020年树莓收益20万元左右。2020年,合作社还与一家企业签订协议,将采取深加工方式,制作树莓产品。村民杨花鱼说,她在种植基地干活,每天能赚到100元,也不用外出打工,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呼和浩特市还鼓励扶持贫困户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兴办产、供、销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地区特色产业、优势产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订单种养、保底收购、共建基地、入企打工、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提升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武川县有燕麦加工企业20多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燕谷坊、西贝汇通等公司,该县依托燕谷坊、有机联创、塞宝、西贝汇通等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农户”的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模式,带动贫困户1381户2900人,人均增收360元。

武川县全力推进食用菌产业,目前已初步建成以国有独资企业蒙禾源菌业公司为中心,以6大种植基地为节点的食用菌产业集群。通过土地流转、到企务工、就近参与、控股分红等形式,吸纳9个乡镇64个行政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639户7441人,实现利润分红571万元,土地流转人均增收300多元,就近进企打工人员人均年收入为3万至4.5万元。从中可以看出,我市产业扶贫通过参与产业生产、加工、销售、流通、供应等领域来提升可持续性,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长期受益。

此外,在区域合作上,我市持续深化京蒙扶贫协作,签署了扶贫协作三年行动框架协议和年度行动协议,有序推动京蒙协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小农户生产,多途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一二三产业融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