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

【特别报道】三尺讲台托起希望

张美丽和张秀丽

白娟

赵巧珍

赵鹏

段菲

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立德树人奋进担当,教育脱贫托举希望”,是我国第36个教师节。记者从呼和浩特市教育局了解到,呼和浩特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约4.1万名,其中,公办中小学(含中职)、幼儿园教职工约2.9万名,民办中小学(含中职)、幼儿园教职工约1.2万名。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兵分多路,采访了多位奋战在一线的教师,记录下他们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

给特殊孩子当“妈妈”

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特殊教育学校,张美丽和张秀丽姐妹俩每天要面对和照顾的孩子都是残障儿童,她们用耐心和爱心教会孩子开口说话、穿衣吃饭、与人打招呼,为了让孩子融入社会,她们做了无数的努力。这样的岗位她们姐妹俩一做就是20多年,双双被评为最美乡村教师。

教师节前夕,张美丽告诉记者,特教老师是一个拿得起放不下的职业,看着孩子们能发音说话、能握笔、能穿衣,她们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希望她们变得更好。

张美丽原本是武川县第一小学的语文老师,1992年,学校筹办了一个聋儿语训班,有9年教龄的张美丽担起了聋哑儿童的语言康复工作。当时,她不懂手语,便边摸索边教学。“人说话声带会震动,我当时就想着让孩子们摸着我的嗓子,感受我说话时声带的震动,并学习发音,没想到效果很好,孩子们进步的很快。”张美丽告诉记者,一个发音练习就要成千上万遍,她的脖子被摸到红肿也是常有的事情。为了能更快地了解这些残障儿童,她自己买书学习,向专业的老师请教,慢慢地也摸索到了一些规律。

随着残障学生增多,张美丽一个人带着有些吃力,1998年她累病了。她的妹妹张秀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了分担姐姐的压力,她也加入了特教老师的队伍。

“特教老师是真难,因为一些智力障碍和脑瘫的孩子连生活都不能自理,老师们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眼睛、手、脚不能停。但看着聋哑儿童能发音,智障儿童有了自理能力,心里特别高兴,帮他们生活自理融入社会,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在张美丽眼里,她不仅仅是老师,更是妈妈。

把掌声送给学生

1991年出生的白娟毕业于包头师范学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母校的校训,也是她作为教师恪守的初心。

特级教师郑英曾说:“教师真正的高光时刻,是他站立于课堂之时。”2014年9月,从母校毕业的白娟站上了她所热爱的三尺讲台,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6年来,她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也感到很累、很烦,这时心中总会想起老师的教诲,要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们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下一本温暖而有故事的书。

去年九月,白娟接手了新高一,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计分制,孩子们抢着回答问题,有一次一位同学抢到了机会,理解了知识却表达不出来,一句话里说了好几个“那啥”,其他同学见状纷纷举手要取而代之。

白娟想了一下没有同意,如果这个时候让其他同学回答,可能这名学生永远都不会站起来回答问题了。白娟示意同学们安静,最后在白娟的鼓励、引导和帮助下,这名同学终于把问题解答了,同学们不约而同地为他鼓起了掌,这名同学受到了很大的鼓舞,此后他上课的状态一直都非常好。

“课堂是神圣的,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们不仅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有为了一节课,准备一辈子的虔诚之心。如果我们希望学生从真、向善、求美,那我们就要成为他们的榜样,用人格影响人格。”白娟告诉记者。

做照耀学生心灵的太阳

土默特左旗第三中学位于呼和浩特市毕克齐镇,建校有近70年的历史。36岁的青年教师赵巧珍,在这里已经工作了15个年头,曾先后多次被评为呼和浩特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

“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今天,我们来学习徐志摩的代表诗作《再别康桥》……”9月9日8时25分,赵巧珍站在高一(3)班的讲台上,正在给学生们讲课。

在学生眼中,赵巧珍是他们的良师益友,私下里,他们更习惯性地喊她姐姐或者老姐。大家都愿意把心底最私密的话讲给她听,有时会用小纸条、一封信向她倾诉青春的烦恼和困惑,而她,也总喜欢在学生的作文或者信里写几句有感而发的话作为批语。

在15年的教学生涯中,曾被调皮捣蛋的孩子气的当场流泪,也曾为某一个学生点滴进步高兴一整天。赵巧珍曾经教过一个学生叫王林林,成绩在一个学期突飞猛进,一度由第七名到第五名,再到第三名、第一名,她之所以取得这样的进步,只因赵巧珍在她日记批语中写过一句鼓励的话。

“其实我早已不记得当时批语的内容,却没想到成了她成功的动力。这件事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无小事,好的老师可能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赵巧珍说。

赵巧珍始终相信,好老师会像太阳一样源源不断地放射着温暖的光芒,那些被照耀过的学生会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所以,她绝不做平凡的教书匠,一定要做照耀学生心灵的太阳。

播撒汗水收获希望

人们把教师称为“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把教师喻为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三尺讲台,一支粉笔,记录了赛罕区巨华小学优秀班主任赵鹏老师的9年青春。从刚走上讲台的稚气未脱,到如今她也已经成为一名母亲,她不仅仅是班主任,更像班里55名同学的妈妈。

2015年,赵鹏开始担任四年级班主任。作为班主任,她既要关心孩子们的生活,又要关心他们的健康,又要关心他们是否懂得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们是否懂得怎样做人。对孩子们付出的爱是具体的,每天早晨巡视教室,需要先看看学生有没有到齐,遇到天气变化,要照料同学们衣服穿得是否合适,早上是否都吃过了早餐。总之,学生们的衣食冷暖,喜怒哀乐,事事都要关心。这些看起来点点滴滴很平常的事情,奠定了她与学生间的深厚感情。

2015年,赵鹏班里一名学生在活动时不慎受伤。这名同学是单亲家庭,母亲工作很忙,熟知孩子家庭情况的赵鹏二话不说,带着学生去了最近的医院包扎,还给买了一些零食,孩子妈妈得知后感动得直流泪,赵鹏只是说:“没事,照顾好学生是我的职责。”

2016年,赵鹏开始兼任学校的大队辅导员,现在每天中午还要跟踪学生的配餐情况。从早晨的第一缕阳光升起,她就把自己所有时间给了学生,忙到夕阳西下,才能回去照顾自己年幼的孩子。

“教育是件日复一日的小事,又是一件托起国家和民族希望的大事,我喜欢在这平凡的岗位播撒汗水,塑造孩子的心灵,培养孩子的品质。”赵鹏告诉记者。

扎根农村教育24年

段菲是托克托县五申镇第二小学副校长,是一名班主任,兼任数学老师,是一名基层优秀的共产党员。

段菲1996年从事小学教育工作,至今已经24年了。24年里,段菲用爱和无私的付出谱写了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段菲的家在呼和浩特市区,离学校100公里,只有周六日,才能与家人团聚。

从教24年,段菲教过语文、数学、音乐、体育……她是全能型的教学能手。

段菲有多次调入市里和县里工作的机会,可她放弃了,同学和要好的朋友都说她挺傻的,可是她说:“我出生在这里,我对村里是有感情的,这里的孩子们需要我,我走了,会不放心他们。孩子对大人尤其对老师的信任和情感是那样的纯真。我是真的不舍得他们。”

段菲知道,许多学生属于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成长更需要关注,段菲经常深入孩子们的家里,进行家访。多年来,段菲一直深信知识会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她利用身边一切资源,联系了许多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为学校图书馆捐赠书籍。每年都争取联系更多优秀的教师到他们的学校公益支教。假期,段菲还组织部分留守儿童参加国学公益课堂的学习。(文·摄影/北方新报正北方网首席记者王树天 记者马丽侠 郝少英 张巧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