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

非遗进社区 让古老触手可及

近日,“青山非遗进社区”和“邢茹面塑社区工作室”启动、揭牌仪式在万青路街道青云社区举行。

作为非遗面塑项目市级传承人,邢茹在传承包头花馍特色的基础上博采各地众长,开创“果蔬面”系列面塑,集观赏与食用于一体,深受本地群众的喜爱。

剪刀、梳子、竹棍就是邢茹做面塑需要的所有工具。活动现场,她耐心向社区居民示范了面塑艺术的不同手法,并手把手教大家做了端午节避邪用的“五毒”动物面塑。邢茹面塑工作室老师们还教居民们用香囊布包、中国结挂饰、小珠子、彩绳等材料制作手工荷包、五彩线。

85岁的曹惠芬跟着老师有模有样的学着,她兴奋地说,“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觉得特别开心。我这么大岁数了,还能亲手做这些手工艺品,感到自己也年轻了不少。”

58岁的李秀玲正在认真地研究中国结怎么打,在多次请教老师后,她终于编好了一个手链。“社区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活动平台,丰富了我们居民的生活,也让我们学会了这些传统的技能。”

来到社区给大家传授面塑,邢茹感到特别亲切。她说,“我小的时候,就跟奶奶在大杂院里做面塑,大家说说笑笑,很开心。现在来到社区,和大家一起做面塑,又重温了大家庭的温暖。”

在邢茹看来,面塑和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也寓意美好。“春节的花馍、清明节的寒燕燕、七月十五的爬娃娃,不仅形态各异、生动逼真,而且背后都有故事。比如说,寒燕燕就是清明节送给孩子们的小礼物,在期盼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祈福风调雨顺。”

邢茹面塑工作室的老师们经常深入乡村、社区、学校,致力于传统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宣传交流、推广运用、体验培训等工作。三年的时间里,邢茹的面塑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个非遗项目,也让传统文化扎根到更多人的心里。“非遗文化需要传承、需要普及。我们在青山区光荣道小学开设了这门课程,受益的孩子达到了200多人。目前正在和相关的高校洽谈,希望能够和他们的食品专业合作,让面塑更规范,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邢茹说,在学校里是直接普及给孩子,在社区里普及是从上向下传授,两个渠道配合,能够让传统文化走得更远。

在万青路街道青云社区书记刘丽看来,在社区里开设非遗工作室,将把面塑带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中,融入更多、更新的社区居民生活中。

非遗进社区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还能够帮助无业妇女实现手工创业。

“我们社区闲居的老人、妇女比较多。从去年的时候,我就主动和相关部门对接,希望能够有编织、手工制作之类的项目可以进入社区,让这些老人和妇女的生活有更多的乐趣。在大家的努力下,除了手工制作,非遗面塑也走进了我们社区,让居民们也能够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青山区妇联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这些手工作品都可以回收,可以创造价值,我希望通过这些传统手工项目的培训,也能带动社区一些无业妇女能够掌握一技之长,从而让她们自食其力。”刘丽说,借助常态化开展辖区无业妇女手工创业技能培训,有望实现“非遗+就业”、“非遗+扶贫”的“非遗+”效应。(文/记者赵遐图/记者吴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