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

【众志成城·抗疫情 保六稳】我们在武汉救治危重症患者!

李建明和其他医护人员在病房中忙碌

工作中的苏鲁德夫(左)

牛晶下班坐着公交车回宾馆

内蒙古第八批驰援湖北医疗队医护人员乘包机奔赴武汉

2月21日,内蒙古第八批驰援湖北医疗队173名医护人员抵达武汉,进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以下简称武汉协和西院),参与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十几天过去了,他们在前线怎么样?3月2日,记者连线第八批驰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通过他们的讲述,了解内蒙古医护人员在重症救治这个“前线中的前线”工作与生活的点滴。

病房里的紧张与压力

3月2日是呼和浩特市第二医院肝病消化科副主任李建明第五次更新自己的武汉日记,停顿两天没有写,是因为这两天实在太忙碌,每天结束工作回到宾馆,已是筋疲力尽。2月28日同在武汉协和西院支援的广西一名护士因心脏骤停被抢救,使李建明和队员们心情压抑,经过两天时间才稍稍平复。

与李建明连线时,他刚下班回来。这十几天在武汉协和西院的工作,李建明总结为“紧张、压力大,像打仗一样”。从第一次“进舱”到现在,他已经逐渐适应了重症患者救治的紧张节奏。

李建明现在在武汉协和西院的5楼病区工作,其他队员们分布在不同的楼层。五楼的病区实行四班倒工作制。医护人员舱内和外围工作交替进行。所谓“进舱”,就是进入患者的病房区域,了解患者情况,进行相应的医疗活动。外围工作人员则用手机和对讲机与舱内人员沟通,并负责下医嘱、记录病程、上报各种数据表格、与各部门电话协调和沟通。

李建明所在的病区有50张病床,都是住得满满的。危重病人住院时间长,有出院的又马上有转送过来的。前几天,92岁的老爷爷出院了,大家都特别高兴,而癌症晚期的39岁男子病逝,又让医护人员们失落沮丧,患者的情况,是医护人员情绪的晴雨表。面对病区24小时高强度工作压力,看不见的病毒、患者的焦虑不安、危重病情的快速变化、返回驻地各自在房间的孤独,都是医护人员要面对的巨大压力。

2月25日一早,内蒙古医疗队坐上专用公交车来到武汉协和西院,按流程引导进入这座有800多张病床、全是重症患者的住院楼。李建明记得,当队员们第一次走进医办室时,正在进行疑难病例讨论的医生们一起鼓起了掌。在这里支援的黑龙江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们说:“终于把你们盼来了,我们在这已经坚守一个月了,你们来得太及时了!”

李建明其实早已投入到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他所在的医院是呼和浩特市新冠肺炎疑似和留观患者收治定点医院,大年初一,李建明就进入隔离病区工作了20天,除了收治病人,还承担转送病人的工作,呼和浩特市好几名确诊病例都是他转送到定点医院的。刚刚结束隔离病区工作尚在宾馆隔离轮休的李建明,紧急收到驰援武汉的任务。他没有任何犹豫,迅速做好了赴前线准备。作为家里的独子,李建明没有将自己去武汉的事情告诉父母。

前线中的前线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老年重症医学科的蒙古族医生苏鲁德夫再来武汉,则有着特殊的情怀。2017年他考取了武汉大学医学部的在职博士,按计划应该今年毕业,而突如其来的疫情将学业打断。在微信朋友圈里,苏鲁德夫看到武汉的师兄弟们一直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当他所在的医院发出倡议后,苏鲁德夫毫不犹豫地报名了。他说:“武汉培养了我,我也应该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回报这座英雄的城市。”

苏鲁德夫在4楼的病区工作,这里有36张病床,患者年龄从20多岁到80多岁不等。每天,他从宾馆坐车往返,加上穿脱防护服,一个班下来要十几个小时,套着厚厚的防护服,工作的艰辛不用描述,一句“每个医护人员都是真正的战士”就能概括。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是医护人员最欣慰的事情。

苏鲁德夫告诉记者,在他工作的病区,有位老奶奶让他印象深刻。这位老人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基础疾病,再加上肺部感染,病情比较危重。但每次去查房时,她都要对医生说:“我比昨天感觉好一些了,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从老远的地方来到武汉,帮助我们!”老人的乐观感染着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大家都相信,我们一定能战胜这场疫情!

记者了解到,新增和现有病例连续数日回落后,武汉各大医院终于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眼下,如何降低重症患者死亡率,成为了重症定点收治医院首要任务。武汉协和医院是重症患者的定点收治医院之一,被称为“前线中的前线”。

武汉协和医院目前驻扎着来自黑龙江、北京、广东、湖南、甘肃、广西、内蒙古等十几支医疗队1000多名医护人员及本院医护人员。各医疗队分区负责开展救治。目前,通过各省市医疗队及当地医护人员的携手努力,武汉协和医院重症患者的病情整体向好,治愈率不断提高,出院患者不断增加。在广西、内蒙古的医疗队支援之后,武汉协和西院的医务力量得到补充,目前已经建立了排班轮休制度。

与患者相约看樱花

3月2日,武汉下着小雨。在这趟去往医院的大巴车上,只有呼和浩特市第二医院ICU护士牛晶一个人。静,格外的静。耳边是淅淅沥沥的雨声,透过车窗好像呼吸到了泥土的芳香气息。在这春寒料峭、乍暖还寒时,一场雨使武汉变得更加静谧。一个人伴随着摇摇晃晃的大巴车,赏着窗外朦胧的细雨,此时此景别有一番韵味。

45分钟后到达了医院,下车时司机师傅与她挥手道别,一直到她转弯走向医务人员通道时,司机师傅才发动车辆离开医院。牛晶说:“我们守候别人的同时,也有很多人在默默地守候着我们。这些司机师傅们24小时不间断往返于酒店与医院之间——不管载1人还是10人。”在武汉,总有平凡的人们打动着医护人员,温暖着异乡的“逆行者。

当天,牛晶在做护理时遇到了一对老夫妻,老爷爷88岁,老奶奶83岁。老奶奶病情比较重,意识有点模糊,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有时甚至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刚刚做治疗时,牛晶发现老奶奶的手指甲有些长,就顺手取了一个指甲刀为老奶奶剪指甲。床旁的老爷爷告诉她,老奶奶以前不是这样的,她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可以照顾自己的。

就在这时,老奶奶突然用力地摇手,牛晶赶紧收起指甲刀,在老奶奶眼前晃一晃,告诉她不要紧张,只是帮她剪一剪指甲。老奶奶却说话了,这次不是糊涂话,而是说“谢谢,谢谢,你们真好,真好。”老爷爷说:“你看,老婆子心里明白,她不糊涂。”

老爷爷说他来自汉口,等他们出院了,等疫情过去了,要牛晶去汉口看看,那里也很好的。牛晶问:“汉口有樱花吗,我想看樱花。”老爷爷说:“有的,有的,有很多。”牛晶连忙说:“好啊,等疫情过后,那我们汉口见。”

牛晶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愿穿越2月的病痛和悲欢离合,在樱花盛开的3月,所有美好如约而至。想想看,我们穿过这个冬天的梦魇,约在春天见面,那是多么美好的画面!”

春暖花开盼凯旋

2月21日一早,我区24家医院的173人组成的内蒙古第八批驰援湖北医疗队,由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候明星副院长带队,奔向武汉。13时20分,飞机降落在空荡荡的武汉天河国际机场。这座昔日繁忙的机场,今日如此萧条,大家心情都很沉重,但每一个救援队员都在心里憋足了劲。

在候机厅,身着红色冲锋衣的内蒙古医疗队与刚刚抵达的身着黄绿色冲锋衣的甘肃医疗队相遇。两队人马互相挥手,举拳示意,大家倍感鼓舞。全国的医务战士在武汉集结,驰援手足,这就是中国力量!

十几天时间过去了,内蒙古医疗队与全国各地的同行们并肩作战,与疫情殊死一搏。他们都是平凡的人,也被亲人们牵挂着,也有自己的挚爱。但在这里,他们放下了恐惧,放下了担忧,扛起了责任,扛起了担当。他们每个人都是生命的守护者,用自己的专业和爱心帮助患者闯过凶险的关卡,抵达希望和健康彼岸。阴霾终将散开,疫情终会过去,这些白衣战士一定会平安回家。待到春暖花开,等待我们的英雄凯旋!(文/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查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