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创投 >

炒房彻底凉了!深圳提学习“新加坡模式”,人人有房住!

1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又迎来风向标式改革!

8月28日,深圳市住建局局长张学凡公开表示:

“新加坡是深圳学习榜样,将来深圳市60%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赁或出售的住房中。”

他解释,深圳提出了一个大规模建房行动,包括商品房和公共住房这两大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这一块,有110万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目标,每年公共租赁住房建设10万套。

房地产学习“新加坡模式”,这一概念在全国首次为官方提出,意义非凡!

以后住房市场上,政府提供的住房成为主流,商品房将沦为少数,实现“居者有其屋”,炒房彻底没戏了。

众所周知,中国内地房地产方方面面师从香港,从70年产权到商品房预售制,甚至公摊面积,都一一仿照香港房地产模式。

而深圳则是引入香港房地产模式的排头兵。

“香港模式”推动了大众居住环境改善和中国城市化,同时也带来了土地财政和高房价的弊端,诞生了中国特色“炒房团”。

如今,高房价掣肘大城市经济活力,引发社会大众不满,政府调控花样百出,却难拉住社会对房价永远涨的预期。

根本原因是——大家认为政府不会放弃土地财政!

房地产“香港模式”已经不符合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亟需一种新的模式来实现住有所居目标。

此刻,同属东亚文化圈的新加坡模式,成为了学习榜样。

深圳宣布告别“香港模式”后,又成为第一个引入新加坡模式的城市!

2

那么,深圳要学习的“新加坡模式”,有何优点呢?

新加坡曾经一样经历着住房短缺,居住条件差等情况。1960年,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当局组建了住房发展局,为低收入人群建保障住房。

这就是新加坡知名的“组屋”,这种保障住房包括出售和出租,并且有严格的限售年限,类似我们的经济适用房。

新加坡政府兴建的组屋类型多样,能满足不同家庭的住房需求,并且质量也高。

在提供住房之外,新加坡出台了相应的“中央公积金”制度,以便老百姓能够有钱买屋,同时还覆盖了养老、医疗等方面。这个制度在1990年引入中国内地,即现在的住房公积金制度。

如今,新加坡形成了以政府组屋为主,市场化的私人住房为辅的住房体系。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高达82%的新加坡公民居住在组屋里,住房自有率和组屋自有率均在90%以上。

这种“组屋+商品房”的二元房地产结构,加上中央公积金制度,成为“新加坡模式”的核心。

据悉,新加坡的住宅类型分为五种,组屋、政府公寓,私人公寓、排屋(联排别墅)、独栋别墅,绝大多数人居住在政府兴建的组屋中,极少部分人才去购买商品房。

所以,新加坡房价全球第三,指的是那极少数新加坡有钱人追捧的豪宅价格,跟大多数居民的住房价格无太大关联。

并且,新加坡为抑制住房投机,保护合理住房需求,还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手段。

第一,差额征税。按照房屋估值征税,第二套房要多交12%印花税,增加二套房购房负担。

国际上热钱想要流入新加坡炒房,也加以重税,让炒房者有来无回。

第二,一个核心家庭一套组屋,打击“假离婚”等钻漏洞行为。最后,为中低收入家庭,根据实际情况,提供数额不等的购房补贴。

这些补充的条条框框,让新加坡房价长年保持稳定,鲜有投机炒作者,真正实现了住有所居。

3

深圳宣布向新加坡模式学习后,房地产市场沸腾了。这件事对各方有何影响呢?

首先,对房地产开发商的影响不太大,毕竟政府建房子的需求还在。这里引用深圳住建局局长的看法:

房地产业仍然是大有可为。

一是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方兴未艾,以深圳为例,这几年每年净流入人口40-50万,城市化进程必然会产生巨大的住房以及相关消费。

二是在当前国际局势下,中央最近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在这个背景条件下,大规模新老基建将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措施。

三是粤港澳大湾区和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的重大历史机遇。大湾区主要城市之间都是一小时通达,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房地产开发的模式实际上就是TOD的模式。

其次,对购房者来说,是一件大好事。政府加大土地供应,建造大部分人买的起、住的起的房子,人人都能有遮风避雨的居所。大众不用在为收入赶不上房价上涨而忧虑,年轻人可以专注追求自己的梦想。

最后,新加坡模式,打击的是炒房客!房地产市场供需矛盾,影响着房价高低,随着大量政府供应的低价住房入市,房价失去了上涨动力!

炒房客再也无法通过加杠杆等房价上涨获利了!炒房彻底凉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