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仁桥资产投资备忘录——2021地产投资失败 2022年最佳风险收益比的机会在港股

仁桥资产投资备忘录——2021

仁桥资产

2021年又转瞬即逝,有疫情的年份时间似乎总会过得更快一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们感知世界的两种最便捷的方式,而在疫情笼罩的岁月中,“行万里路”更多的变成了一种奢求,客观地讲,也许我们真的要和病毒长期共存了,这样的现状我们无法回避,但不知为何,我始终愿意用一种理想化的方式去憧憬未来,相信一切终将过去,相信投资中最经典的那句话,“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仁桥的2021年是比较顺利的,风格的钟摆在经历了2020年的极值之后,终于摆向了另一侧。策略和风格的占优使我们的业绩得到了良好的延续,把我们连续取得正回报的年份也增加到了十年。我们深信,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中,所有的记录终将会被打破的,因此我们不会让这样的数字成为束缚我们的枷锁。始终用绝对收益的思维,去追求更高更好的风险收益特征将是我们永恒不变的追求,任凭市场风云变幻,我们的“谨慎勤勉、与时为伴”不会改变。

随着Elon Musk的成功,“第一性原理”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推崇,本质上就是透过现象回归一切事物的本源。对资产管理行业而言,以业绩为导向,打造可持续的优秀的产品无疑是这个行业的立命之本,即“第一性原理”,规模、收入、利润等等都是非本质的目标。仁桥自成立之时,我们就确立了以坚守客户的信托责任为使命,持续践行资管行业的“匠人精神”,所有的人只为业绩服务,不为规模服务。在成立的四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收获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和信任,感恩的同时,规模的瓶颈也将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坦率的讲,业绩和规模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良好的业绩必然会带来规模的提升,而过大的规模又必然会带来超额收益的下降,对于以业绩和产品为导向的我们,如何看待和处理这样一组矛盾的难题呢。说实话,思考这个问题时让我想到了我们对年龄的态度。年龄大了,活力自然会下降,这个话题有时不想面对,但我们还是要怀着积极的心态,因为今天仍然是我们未来很多年中最年轻的那一天,所以珍惜当下,认真的过好每一天,希望多年后,面容变得沧桑,但眼神依然明亮。回到规模增加可能影响业绩的问题,我们也必须正视并接受它,规模最终会成为业绩的一部分,我们接受规模的增长正如我们接受年龄的增长一样,但日子要一天一天的过,我们不想过早的去挑战几十年后的状态,身心还有待磨练。总之,我们对规模的诉求一直是克制的,也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而拓展边界,提高能力圈才是最终的正解。

回顾:总结2021年的得失

按照往年的惯例,我们的备忘录还是会客观的总结过去一年的得与失。

(注:以下所涉个股均为方法论下的案例总结,不代表对任何个股的投资建议)

先总结2021年的“得”:

首先,不持有“核心资产”的股票让我们规避了年初的波动和损失。众所周知,2020年的市场是“核心资产”的趋势性行情,“茅指数”一枝独秀,到今年1月份,这样的分化和演绎更是趋于极致,说实话,那个时点我们面临不小的压力,一些合作伙伴和客户逐渐表现出了焦虑甚至怀疑的情绪,我完全理解这样的状态,其实我自己也会焦虑,也会怀疑,当然,我深刻的明白这个时候需要的是自己内心的坚定,而非质疑。所以特别感谢那个时候用各种方式力挺我们的小伙伴们,感谢你们陪仁桥走过那一段黯淡时光。2月份以后的事情大家都看到了,春节后第一天,在内外形势一片大好,没有任何利空的氛围下,“核心资产”掉头向下,大幅回撤,拐点来的是如此的突然。全年来看,尽管有新能源板块的高举高打,但多数“核心资产”股票的跌幅还是巨大的,所以,正是从那时起,钟摆开始掉头,摆向了另一侧。

其次,我们之前布局的一些品种收获了远超预期的回报。这样的品种数量上不是太多,但涨幅很大,远远超过了新能源龙头公司的表现,客观地说,今年产品收益的很大部分都来自于这几个品种。我想举两个具体的案例,基本能代表我们逆向策略的一些特征。

第一个是以磷肥和草甘膦为代表的磷化工板块。以某磷肥龙头为例,我们在2020年四季度逐步买入,并参与了公司年底的增发,这也是仁桥资产成立以来参与的第一个定增项目。当时的增发并不容易,我们曾试图把公司的路演安排推荐给身边的一些机构,但均被婉拒,就是这样一个只有几十亿市值的公司,价值被严重低估且已出现明显的改善信号,而市场仍延用传统的有色眼镜去看待,这样的机会是逆向投资人不应放过的,最终,公司用业绩证明了自己,2021年前三季度的利润已超过了上市近十年利润的总和,股价和市值的回归也成为了必然。

第二个是某电力设备龙头。其实逆向策略持股周期是有一定要求的,对仁桥而言,一般在两年左右,而该公司是我们少有的持股近四年的公司。2018年时公司的市值也只有几百亿,在今年之前,市场对其理解一直是片面的,认为它只是一个受国网投资驱动的公司,增速不会快,估值自然也不会高。但本质上这是一家做电的生意的能力出众的公司,只要二次能源在中国的占比中长期会提升,它的业务增长就会有保障,当然,2021年市场完全修正了对该公司的中长期逻辑,也认识到了新能源发展中电网接入侧的瓶颈效应,过去一年公司的股价涨幅是巨大的,几年下来,市值从几百亿到几千亿,坦率地说,现在的市值和估值显然算不上低估了,但我们仍然期待公司未来几年的发展越来越好。

最后,2021年,仁桥在港股上是有所收获的,尽管香港市场的整体表现是糟糕的。在过去的2019/2020这两年我们在港股上没有获得任何收益,上一次赚钱的时候还要追溯到2018年。我一直觉得成熟的市场未必是更加理性的,由于以机构交易为主,同时存在做空机制,成熟市场的波动率往往是更大的,等待时间也会更长,特别是在转折点的时候。举个例子,我们逆向策略里的“低关注度”这一特征,对于A股市场,在股票价格长期下跌后,出现了波动率和成交量均大幅下降的时候,这往往是“低关注度”的一种典型表现,但这样的特征在成熟市场出现时没有任何意义。所以,逆向策略在港股、美股市场的运用是不能完全照搬A股经验的,我们也一直在进行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今年的某港股电力公司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我们是2020年底时逐步买入的,买入的逻辑也很简单,首先,公司是少有的绿电火电一体化运营的央企,且管理优秀,一半绿电、一半火电的商业模式是可持续的,绿电是碳中和的方向,而火电可以提供很好的现金流,利润上,绿电对利润的贡献已经超过了50%,而且继续快速增长。但尽管这样,公司的估值一直很便宜,股价也长期低迷,转折点出现在今年年中,煤炭价格开始暴涨,以至出现拉闸限电,最终火电的电价定价机制终获调整,伴随着这一系列事件,公司股价开启了轰轰烈烈的修复行情。我想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市场才真正认可了公司的“可持续经营”的假设,但这样的假设难道不是一直都存在吗?所以,港股很多公司之所以被长期冷落,给予极低的估值,核心在于不承认其“可持续经营”的假设,当然,股价修复的最大动力也源自对这个假设的再认识。不过,即使事后来看这个案例,坦率的讲,市场再认识的过程我大概率还是把握不住的,所以,买入时点的选择背后本质上还是运气使然,是2020年底,还是2019年买入,持股体验肯定是完全不同的。那既然这样,在这种更高波动,更长等待的市场中,逆向策略如何优化呢?我想本质上还是要依靠更科学的组合管理。要做到品类尽可能的分散,品种尽可能的集中,保持各品类或品种之间的低相关性,目标是降低波动性对逆向策略的扰动,最终实现和A股类似的风险收益特征。

下面总结2021年的“失”:

首先,2021年我们在地产板块的投资是非常失败的。中证地产指数全年下跌了20%,而我们持仓的某龙头公司全年下跌远超指数。所以错的很离谱,不仅行业判断错了,个股选择也错了。先说说行业层面,我们之前布局地产行业的逻辑出发点有两个,一个是地产行业是一个不会消失的行业,历史来看,社会的发展无不是在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的需求,而住的需求是长期客观存在的,即使未来住房的供给结构发生变化,新房的占比大幅下降,但不管如何,房地产仍会是一个几万亿甚至更大的市场,大容量的行业必然会有大的玩家存在,所以这个行业是可以永续经营的。另一个出发点是地产行业深刻的变革必将发生。我们在6月初的月报中曾提过,现阶段的地产行业不是处在骤变的前夜,而是已在骤变之中,地产行业的整合大潮随时会拉开,集中度会快速提升,最终稳健保守、管理优秀的企业会成为“剩者”和最后的赢家。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那个确定性的“剩者”。当然,除了这两个基本的逻辑出发点,我们也做了不少的量化研究和对比分析,最终还是选择了地产,选择了某龙头公司。所以,客观地讲,今年以来,行业一系列基本面的变化是符合我们预期的,但股价的最终走势却让我们大跌眼镜。

表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地产行业的政策并不友好,盈利拐点很长时间看不到,问题企业股价的暴跌影响了板块的投资情绪,持仓公司短期业绩表现的明显更弱等等。但反思这些表面的原因意义不大,因为所有这些都可能已体现在极低的估值之中,而低估值正是逆向策略里重要的标准之一。那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比起个股层面的逆向,基于行业层面的逆向是更难把握的。本质上是由于市场对行业层面的认知和关注度要远远多于个股层面,特别是这些大的行业,因此市场在行业层面犯错的概率确实会更低,我们自认为地产股的低估值反应了市场对行业的不关注,但市场未必真的不关注,而是有它自己的逻辑,即便我们的逻辑是对的,但要打破市场对行业的“一致认知”需要更强大的力量,是一个更长期的过程,往往会超出我们的投资期限,造成槽糕的结果。所以,未来我们在基于行业做逆向时一定会更加谨慎。其次,关于某龙头公司的溢价消失之谜。坦率的讲,如果今年我们买了地产行业其他几个龙头公司,虽然结果也一般,但仍会远远好于持仓公司的表现。该公司多年来相对行业的“溢价”消失了,反思下来,相较于十年前,随着团队的逐步更迭,该公司确实是有些微妙变化的。尽管如今的底子仍在,管理规范,资产扎实,财务稳健,但感觉还是缺少了一点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情怀”,行业领导者勇于担当的“情怀”。其实股票市场里估值是最艺术的一个变量,“溢价”的消失反应的正是“情怀”的缺失。其实任何一家公司都不能完全摆脱行业的周期,甚至也无力改变一段时期的业绩,这些投资人完全理解,但作为行业领导者,用实际行动给市场传递出正能量,展示出应有的担当和勇气是责无旁贷的。缺少了“情怀”的领导者,也许终会滑向平庸,但我们不希望这是它最终的宿命。

其次,2021年我们仍然错过了一些表现不错的板块,比如新能源汽车、军工、半导体、风电光伏、CXO等等。这些板块多是在2020年表现较好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受到资金认可,不少公司股价迭创新高,且这里面很多都是当前主流机构的核心持仓。客观地讲,这些公司现阶段大都不符合仁桥的逆向策略,错过基本是必然的结果,唯一例外的是风电,今年是可以进入我们的筛选体系的,但因为没有被重视,最终与机会失之交臂,这个是需要检讨的。至于军工和新能源汽车,曾经2019/2020年我们都有过不少的持仓,有过持续的跟踪和思考,我想在这里简单讨论一下与当前市场的一些分歧。

关于军工,其实现在的军工行业有一点像化药。大家知道,目前多数的化药公司是靠仿制药来贡献主体利润,靠创新药来提升估值和贡献边际利润。军工企业现阶段有点类似,即新型号、待升级的产品有很多,未来会快速放量,但很多老产品仍然在贡献着主体利润,而我们知道,国家每年的军费开支和装备开支增长是不高的,即总量是有压力的,所以,就像医保政策一样,军方未来在保障新产品收入利润的同时,大概率也会快速降低老产品的利润,而这是市场没有预期的,也是我们对投资这个行业最大的顾虑所在。

关于新能源汽车,其实可以讨论的问题有很多,但为了不让这份备忘录过于冗长,这里只简单的列出一些我们的想法。首先,我们不认为特斯拉或其他公司终局可以成为一个卖软件服务的公司,自动驾驶系统也会像车中其他的升级产品一样,最终成为标配,且终身免费。其次,市场预期随着电动化带来的造车难度的下降,自主品牌或新势力们已经弯道超车,最终可能会一统天下,但我们认为这个结论是需要被质疑的,甚至未来会被颠覆,本质原因在于汽车“耐用消费品”的属性不会改变。最后,相较于整车,我们认为汽车零部件的价值需要被重估,这一点在下文展望中会再次涉及。

展望:2022年市场的投资机会

回顾完2021,我们继续展望2022。

现阶段,有三个问题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第一,2022年确定性的变量是什么,不确定性的变量又是什么;第二,2022年收益的来源,究竟是赚估值的钱还是赚业绩的钱;第三,最佳风险收益比的机会出现在哪里。

首先,2022年最确定的变量应该是经济的逐季下行,以及由此带动的企业盈利的不断下行。这其中既有今年基数的因素,也与疫情防控常态化以及地产行业骤变相关,后两者加剧了短期经济增长动能的缺失。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形势最重要的判断就是提出“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这和2013年提出的“三期叠加”有些类似,只不过当时是基于国内因素对经济做出研判,而“三重压力”则是考虑全球大环境的变化后得出的结论,情况会比八年前更加复杂,更加严峻。未来的数据也许并不乐观,我们要有一定的预期。

数据来源:WIND、仁桥资产整理

数据来源:WIND、仁桥资产整理

当然,在这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一次出现在了会议通稿中,“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做强经济基础,2022年将是关键的一年,所以,宏观基本面能否在2022年的下半年逐步企稳,政策的力度和持续性会尤为重要,我们拭目以待。

那么,2022年最大的不确定变量又是什么呢?是通胀。其实在这次的会议里,高层对2022年通胀的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这一点从货币政策的表述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强调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客观地讲,通胀的走势往往是瞬息万变的,是很难预测的,以美联储为例,几个月前的态度还是通胀是短期的,2022年不会加息,但现在的预期已变成至少加息二次,态度变化的核心原因就是最近持续超预期的通胀数据。当然了,我们相信美联储的转变有打压“通胀预期”的目的,但不管怎样,通胀走势的复杂性是客观存在的。展望2022年,无论是油价还是农产品价格,确实都存在供给或成本方面的一系列约束,易涨难跌,同时,国内电力定价机制的改革也会显著推高全社会的用电成本,按照最新的长协谈判,2022年仅电力一项,可能就会带来几千亿的成本增加,这些都使得国内未来的通胀形势更为复杂,更加的扑朔迷离。通胀的走势最终会决定货币政策的空间和节奏,也会极大的影响资本市场的未来走向。

数据来源:WIND、仁桥资产整理

其次,2022年期待实现收益,那收益来自于哪里?究竟是要赚估值的钱还是要赚业绩的钱。回顾2021年,收益来源的绝大部分是源于业绩增长的,估值体系基本延续了之前的状态,是稳定的。所以,同样是“茅指数”、“核心资产”,那些在2021年继续实现高增长的公司,股价往往都完成了估值切换;而相反,那些业绩增速明显下滑的公司,股价大多成为了“重灾区”。对于2022年,由于整体经济以及企业盈利的确定性下滑,赚业绩增长钱的机会显然会变得越发困难。那些高估值、高预期的公司,在业绩降速的过程中,大概率会成为新的“重灾区”;相反,那些低估值、低预期的公司往往会有更好的相对表现。不过,最终是否能取得绝对收益,核心变量仍然取决于货币政策是收缩还是扩张。我们列举了过去十年中,在企业盈利处于下行期时高低估值行业的表现情况。

数据来源:WIND、仁桥资产整理

当然,尽管从逻辑和实证来看,低估值公司在经济下行期的胜率会更高,但是,有着自身强大逻辑,逆势高增的成长性行业或公司还是会存在的,只是我们在筛选的时候要更加谨慎,特别是那些在2021年已经实现高增的公司,市场会把增速简单的线性外推,而这种方式往往是风险的最大来源。比起这样的公司,我们更愿意关注那些成长性行业中2021年业绩表现不佳的公司,这种业绩不佳通常是暂时性的,往往是多种不利因素叠加的结果,但这些因素并非是持续的,否极泰来是大概率的结果。

数据来源:WIND、仁桥资产整理

上面是市场中多数成长性行业PEG的分布图。相较于半导体、新能源、军工等高估值热门板块,我们更愿意从其他的行业中寻找机会。2022年我们看好汽车零部件、计算机、非银、互联网、医药、电子等行业的相对表现。当然,这些行业中的机会更多的是自下而上的机会,品种选择上需要耐心的甄别,最终,这些被我们选择出来的,独特且不相关的品种会和低估值价值品种一样,成为组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组合业绩很好的稳定器。以汽车零部件为例展开一下我们的逻辑,相较于整车过去几年的大放异彩,我们相信优秀零部件公司的价值需要被重估,整车与零部件的市值比会回归均值水平。至少有以下几个因素支持这样的重估进程:一,整车行业的碎片化趋势提高了汽零行业长期的话语权;二,过去几年,由于下游产销低迷,汽零行业资本开支下降,未来产能利用率回升可期;三,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进程中,汽零行业的升级大有可为;四,缺芯、原材料涨价等短期负面的冲击会逐步减弱。

数据来源:WIND、仁桥资产整理

最后,2022年最佳风险收益比的机会在哪里呢?我们认为是在港股。A/H溢价处在近十年的高位,港股连续三年大幅跑输A股,且与A股保持了持续的低相关性,2022年的香港市场或许是投资业绩的一个重要胜负手。前面的回顾部分我们讨论过,香港市场是一个成熟市场,但并不一定是更理性的市场,它有着自己专属的收益波动特征。内资在几年前就喊着要南下,夺取定价权,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港股公司内资占比已非常惊人,但仍然无法改变这个市场原有的属性,不但没取得定价权,甚至和A股的相关性还在逐步降低,这不禁让人反思,也许我们当初的出发点就错了,我们不该用居高的心态去想着影响它,改变它,资金的力量是微弱的,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去一点点的理解它,尊重它。最后,我们经常讲,做一件有挑战的事情,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统一。尽管我们对港股的认知还不完整,人和未必完美,但现在天时和地利是具备的,去做更大胆的尝试和探索是适宜的,成功的概率也会更高。2022年,我们会加大港股的配置。

数据来源:WIND、仁桥资产整理

2022年已至,或许精彩,或许黯淡,但我们已做好了准备。“阴晴圆缺,才是圆满”。

最后,衷心感谢我们的投资人,感谢长期支持和关爱仁桥资产的每一位朋友,我们会始终铭记这份信任,坚守这份沉甸甸的信托责任,不断践行“谨慎勤勉、与时为伴”的投资信条,2022,让我们共同期待,携手走过!

声明:本文由仁桥(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撰写,本报告内容是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目前已公开信息,但本公司不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内容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并不构成广告或销售要约。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