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两江自贸试验区市场主体增至27618家 注册资本4569亿元

4月3日,记者从两江新区自贸办(中新办)获悉,重庆自贸试验区成立四年以来,截止2020年,两江自贸试验区新增市场主体3707家、增长5.1%,注册资本540亿元、增长40.6%,自贸区市场主体累计27618家,注册资本4569亿元,签约9个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签约金额2.44亿美元。

多措并举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在两江新区(自贸试验区)政务大厅,这里不仅提供包括不动产登记、社保、出入境等1003项事务的“一站式”政务服务,还免费提供帮办代办服务和24小时自助服务,以及线上“渝快办平台”、新区政务微信服务。基本涵盖了与老百姓相关的政务服务业务,让企业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实现了“指尖办”“身边办”“随处办”。

深入推进系列商事制度改革,两江新区先后推进“先照后证”“多证合一”等改革,实现“三十一证合一”,大幅取消企业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前置审批事项从226项调整为49项,缩减78.32%。推出的集群注册注册模式也开始“开花结果”。截至目前,两江新区创业集群地址已达59个,为8000余户市场主体的登记提供了便利。

优化营商环境促进贸易便利化、拓展贸易新业态,打造全球重要投资目的地,让企业更有改革获得感,两江片区率先试点海关“一保多用”管理模式。仅两路寸滩综合保税区办理担保总额就超过1.32亿元,循环使用72次,实现5300余万元税款货物的担保,平均每份担保循环使用14次,大大为企业节约了担保成本。

华夏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关务负责人李萌对此深有感触,“通过‘一保多用’政策,公司保税航材维修办理的一份200万元担保,已循环使用了担保25次,保障了总货值超过上千万的飞机发动机,刹车片等航材包修业务急需的进口零部件进口,最大限度帮助企业降低了税收成本。”

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两江新区(自贸区)法院妥善化解国际铁路联运合同纠纷写入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创新涉外商事纠纷“一站式”解决机制,累计委派、委托调解案件两千余件,诉调对接成功化解了德国业纳公司与远东租赁公司买卖合同纠纷等涉外商事案件,并在俄罗斯某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诉某旅游集团重庆国际旅行社涉外委托合同纠纷一案中实现了全国首例诉讼转仲裁案件;创新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域外法查明机制,为当事人提供境外法律查询,为各界了解和适用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法律提供有力支持;铁路提单纠纷案入选《中国审判》和最高法院研究室联合评选的“2020年度十大典型案例”,该案确立的裁判规则,对推动铁路提单交易行为规范、陆上贸易规则建立、中欧班列进一步规范有序运行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2020年,重庆两江新区(自贸区)法院还与四川天府新区法院(四川自贸区法院)共同签署《川渝自贸区司法合作共建协议》,共同构建符合川渝两地自贸区建设发展规律的司法联动运行体系,为川渝两地共同打造内陆开放门户、携手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国际合作“朋友圈”持续拓展

在自贸试验区的强大磁吸力下,莱佛士医院成为西部第一家外商独资医院落地两江片区,将高端医疗与医保相结合,并引入保险直付,探索“外资医院+医保+外资医疗保险”为一体的医疗服务高水平、保险多样化、结付便捷化高端医疗服务体系。

全方位促进两江新区十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两江新区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建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围绕现代物流、金融和金融风险管理、信息工程和技术、先进制造和材料等重点科研发展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培养联通世界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建设国际化创新创业生态圈和高标准产业孵化中心,加速中新两国科技、商业、信息的互联互通。

开通的中新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已覆盖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七大园区,通道应用企业从开通之初的14家增加到50余家,覆盖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虚拟现实等十多个核心技术领域,通道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作为全球重要的投资目的地,两江新区不断拓展国际合作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截至2020年底,已有法国中小企业协会重庆代表处、新加坡中华总商会重庆代表处、德国曼海姆市驻渝办事处、阿塞拜疆中国丝路商会等18家国际机构入驻两江新区国际合作中心。建成中德、中瑞、中意、中日、中韩、中以等多个国际合作产业园,搭建了金融、会展、物流、信息等开放型功能平台,开放平台的集聚效应逐渐显现。

在创新开放带动下,两江新区实际利用外资水平长期位居重庆全市第一,2020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额全年实现580亿元,新增外资企业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占比达70%以上。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郭欣欣

(文章来源:重庆商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