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量化私募VS量化公募,区别究竟在哪里?|投资思考

基金红人节|金麒麟基金大V评选 百位大咖入围→【投票】

来源:好买臻财VIP

好买说

近十年来,量化投资在中国迅速崛起,对于投资者来说,理解好、运用好量化基金已变得越来越重要。量化基金有哪些特点?本期好买商学院将带大家梳理公募量化产品和私募量化产品的异同,帮助投资者挑选适合自己的产品。

2004年,全球管理规模最大的十家对冲基金中,做主观投资的占九席,做量化的仅一家。然而16年后的2020年,这个榜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管理规模前十的对冲基金中,量化基金有七家,做主观投资的则变成了三家。十余年来,量化投资在海外崛起、壮大。

量化投资在中国的发展同样迅猛,2010年,中国股指期货刚刚上市,国内量化投资萌芽初生。而十年后的2020年,量化行业总管理规模已达7000亿。对于国内基金投资者来说,理解好、运用好量化基金这类投资工具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好买商学院的本节课程中,我们从最底层的量化策略说起,梳理下公募量化产品和私募量化产品的异同。

1

量化策略的不可能三角

公募、私募有不同取舍

量化投资,本质是用数理方法分析历史数据,预测资产价格未来走势。这种预测不是要求精确的算出明天的股票涨跌,而是强调统计意义,比如预测10次对了6次就可能带来盈利。

由于底层数据、预测方式等方面的不同,量化策略可进行多种细分。比较常见的两个大类是基本面策略和量价策略。基本面策略基于个股公司基本面的数据,比如ROE、净利润增速、净现金流变化等等,预测股价未来表现。量价策略则完全基于个股价格走势,成交量变化等交易数据,预测未来股价。

量化策略存在收益、风险、容量的不可能三角,即不存在收益高、波动小、容量大的完美策略,一般只能三者取其二。风险收益性价比高的策略,往往容量很小;反之,能容纳大量资金的策略则风险收益性价比相对较低。

基本面策略持股周期长,换手率低,衰减慢,容量大,更适合公募产品低门槛、普惠金融的定位,所以公募量化产品主打基本面策略,有时也会以长周期量价策略为辅。相比之下,短周期量价策略换手率高,衰减快,容量小,更符合私募产品高门槛、专业服务的定位,所以私募量化产品往往以短周期量价策略为主,有时也会加入一些基本面策略和长周期策略。

由于公募、私募产品不同的特征,管理人在量化策略不可能三角中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公募以基本面量化策略为主,而量化私募则聚焦量价策略。

2

回溯美国量化发展史

公募、私募量化各有优势

美国量化最早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BGI(Barclays Global Investors,巴克莱全球投资公司)提出了因子投资,那时像B/P、市值这些简单因子就能赚钱。然后90年代开始出现了西蒙斯与文艺复兴这样做高频策略的量化机构,文艺复兴是先做期货高频,策略积累两三年之后开始向股票量化策略转型。之后中高频股票量化策略不断迭代,有因子失效,也有越来越多新的因子被发现。

如今美国量化行业已经明确细分出了几个方向,比如有机构以做规模为主,会设计Smart Beta这类逻辑简单清晰、策略容量较大的量化指增产品;也有机构以做Alpha为主,强调策略领先性、有效性,以提升产品Alpha为目标,把控好规模和策略的匹配度。

中国量化公募的发展要追溯到2010年,那一年被称为中国的“量化元年”,当年4月沪深300股指期货正式上市交易。彼时,李笑薇从国际量化先驱BGI(巴克莱国际投资管理公司)回国,开创了富国的量化团队。而公募量化界另两位出身于BGI的领军人物,景顺长城黎海威、华泰柏瑞田汉卿,3年后也回国翻开了了他们在中国公募界的量化投资新篇章。

量化私募领域,2011年,前Morgan Stanley基金经理任思泓从中金离职,创立金锝资产;2013年,徐晓波离开Citadel回国创立锐天投资;2014年,裘慧明从华尔街归国创设明汯投资;同年,中金交易部副总蔡枚杰离职创立灵均投资。

中国的量化投资正是这一批从海外一线量化机构回国的投资人刀耕火种,从0创造的。未来国内量化公募、量化私募或参考美国的发展方向,形成Smart Beta、中高频股票Alpha等各类型的产品,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差异化需求。

总结以上,我们看到了不同量化策略的特点,以及量化策略收益、风险、容量的不可能三角。由于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运作模式、产品定位的不同,量化公募以基本面量化策略为主,而量化私募主打短周期量价策略。短周期量价策略衰退快,对私募管理人投研迭代能力要求高。量化公募产品容量大,投资门槛低且标准化程度高。希望以上内容能为你的量化产品投资提供帮助。

好买提醒:本文版权为好买财富所有,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和发表。如有转载需求,请在文章下方留言。

重要声明:本文件中的信息基于已公开的信息、数据及尽调访谈等,好买基金或好买基金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及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不会发生变更。文件中的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确定性的判断。本文件及其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也没有考虑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获得本文件的机构或个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应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文件版权为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 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司版权。本文件中的信息均为保密信息,未经本公司事先同意,不得以任何目的,复制或传播本文本中所含信息,亦不可向任何第三方披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