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爆款基金”是如何炼成的

原标题:“爆款基金”是如何炼成的

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张燕北

“爆款”应该是稀罕的,而在基金发行市场上,爆款却是批量出现,上演“连环炸”。爆款基金的指标也从百亿一路飙高到300亿、500亿、1000亿甚至2500亿。

爆款基金的产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既是水到渠成,又是协力而为。爆款的背后,也有一些“隐秘”的推动力量。

2021年的第一个月,新发基金更加火热,基金公司在排名和规模压力之下“不可能更无法松懈”。市场走势难以预期,此刻投资者的步伐唯有谨慎一些。

爆款基金形成热潮

从2019年开始,爆款基金逐渐形成浪潮。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末,近两年成立的新基金中有78只(各份额合并统计)首发规模超过了100亿。

2020年成为新基金“爆款年”,成立的百亿基金多达40只,刷新公募市场一项年度纪录。

从认购规模来看,汇添富中盘价值精选一天获得687亿元资金抢筹,广发科技先锋募资约911亿元,睿远价值均衡三年单日销售超1200亿元,王宗合管理的鹏华匠心精选则单日吸筹逾1500亿元。

进入2021年,基金发行市场引擎马力升级。新年首个交易日,广发兴诚、中欧悦享生活、景顺长城核心招景及富国均衡优选等4只基金一日售罄;第一个星期,成立或宣布结束募集的权益基金规模超过千亿。第二周,爆款基金来势更猛,1月11日5只爆款基金合计销售超1100亿元。紧接着,华夏新兴成长、景顺长城产业趋势、嘉实港股优势等百亿级爆款基金接连出炉。

1月18日,由易方达基金副总裁、研究部总经理冯波执掌的易方达竞争优势基金首发,认购规模达2399亿元,大幅度刷新去年7月由鹏华匠心精选创造的1357亿元纪录,成为基金史上首募规模最大的产品。

整体来看,刚刚过去的1月份,新发基金规模超过4900亿元,其中百亿基金有12只,一日售罄的百亿基金有7只。

据记者统计,截至1月末,2020年以来单日认购规模超500亿元的超级爆款多达9只,基金经理包括鹏华基金王宗合、汇添富基金胡昕炜、中欧基金葛兰、睿远基金赵枫、易方达基金萧楠、易方达基金冯波、交银施罗德基金杨浩、广发基金刘格菘和南方基金章晖。

与以往相比,2020年以来的爆款基金有着一些新特点。

盈米基金研究院院长杨媛春表示,“近两年出现的爆款产品主要有三个新特征:进一步向头部基金公司、绩优基金经理集中;品类多元,出现了固收+等产品;初期募集规模屡创新高、机构定制产品增多。”

德邦基金品牌与战略负责人认为,新一代爆款基金,认购户数多,预热时间久,销售时间短,且很多产品设置规模上限。

创金合信基金副总经理黄越岷认为,近期的爆款基金投向多为与新能源、新材料、医药、消费等相关的赛道,说明大众较认可中国经济转型大方向等新经济领域,这也体现了公募基金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客户的购买渠道更加广泛和分散,互联网因其交易便利性和信息的充分及时,客户的数量和规模呈现爆发性的增长。

同泰基金销售部总经理马雪薇则指出两大新特征,“基金经理的明星效应越来越明显。造星周期在缩短,‘一线明星’的策略容量被打满后,对‘二三线明星’的挤出效应在增强;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渠道更强调内部研究、筛选后的专业化‘造星’,互联网渠道以高弹性的业绩特征驱动的用户‘造星’现象明显。”

数据显示,去年以来,新基金募集目标上限不断下调,由300亿降至200亿,再到100亿元以下,近期新发权益基金的募集上限多为60亿元。

爆款背后的“隐秘角落”

爆款,是各方合力的结果——基金赚钱效应、权益市场前景、资本市场结构、渠道助推、明星基金经理效应、基金行业排名,等等。

马雪薇表示,近两年公募基金赚钱效应明显,以普通股票型基金为例,2019年平均收益率超过40%,2020年更是超过50%,这为今年爆款基金奠定了重要基础。经历过近两年非标资产转型标准化投资的加速,无论是基金公司还是渠道,打造爆款的组织推动更加高效,客户对“爆款”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杨晗认为,超级爆款季的出现不是偶然。投资者蜂拥而至的动因是 2019年、2020年权益类基金持续的赚钱效应。

公募基金已经成为国民理财的重要工具。但这背后,也有一些“隐秘”的推动力量。数百亿上千亿资金涌过来爆款一日售罄,背后是长时间、多方面、多渠道的铺垫与设计。

发行一只基金,基金公司产品要做好申报,中后台备齐产品的宣传物料,渠道销售和银行充分的沟通和准备。部分爆款产品上市前的“预热”过程可长达半年,不少基金提前一个多月披露招募说明书,配合各种有关基金经理、投研团队及基金公司的图文音视频多类推广模式,为后续产品上架做铺垫。

Wind数据显示,40只百亿权益基金发行公告披露日期较其实际认购日平均提前17.6天。合并发行份额前五的“日光基”,均在正式启动认购前一个多月公布发行文件。引来超500亿认购规模的基金都是提前40天发布发行公告。

作为基金销售的主力军,银行渠道是爆款诞生的关键一环。正如马雪薇所言,“对于渠道来说,过去两年的公募基金销售创收、创利效应同样明显,今年各个渠道的公募销售目标都在大比例增加。”

记者注意到,爆款基金一般不局限于单渠道销售,而是多阵地作战,有爆款基金的销售渠道达到150个。由萧楠管理的易方达高质量严选去年11月10日发行前,各渠道发力在微信朋友圈预告。发行当天还增加了多家银行为销售机构,最终代销机构超过60个。同时,渠道间的联动也在加强。例如本周启动发行的工银瑞信创新成长除在工行销售外,还在农行等渠道投放了广告。业内人士透露,基金首发时,基金公司还会通过各种方式激励渠道经理下力气推动发行。

事实上,这也与部分银行渠道的考核模式有关。华南一位公募销售人员透露,“不少银行客户经理的考核是中间业务收入,面对考核压力,客户经理会引导客户‘快买快赎’。去年以来,不少客户经理遵循‘15%止盈线’原则,将资金引导到潜在的爆款新基金,以增加中收,‘赎旧买新’非常普遍。”

“牛市阶段明星基金经理不仅投资者在抢,渠道也在抢。一些银行在费率方面也开始有所行动。部分银行与基金公司合作发行的定制基金,费率可以做到与支付宝、天天基金等互联网渠道相抗衡。”上述销售人士还直言“饥饿营销”也成为渠道惯用的销售方式,利用低配售比宣传吸引资金认购,甚至有些客户经理还鼓励基民贷款买基金,以增厚募集规模。

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爆款基金也是各银行博弈的目标, 优质权益新基金可以吸引大量资金,各银行都非常重视。

爆款基金的投资隐忧

爆款基金最热闹之际,往往也是基金经理投资“头疼”之时。中国基金报记者从不少基金经理处听到,投资难度在加大,选股难度提升。

“当前市场估值溢价大幅提升,很多优质资产的估值不便宜,可挑选的优质投资标的有限。要保持业绩的持续性难度加大。此外还有交易限制、流动性冲击等因素。”沪上一位基金经理表示,后续不会再继续发新基金。

一位权益基金经理也感叹建仓难。他表示,“核心资产”估值已不便宜,但市场热度不减,若不参与可能踏空,但这些热门的白酒、医药、工程制造等估值太高,“现在我们建仓比较谨慎,控制风险为主”。

也有基金经理认为,部分核心资产的确估值较高,但也有一些具备长期成长性的优质个股可以布局,但在挑选时要更加精细。

博时基金认为,新发基金或存量基金调整带来的规模突增,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投资边界可能面临较大压力。首先是基金组合的动态调整难度加大,很难从中短期的行业轮动和股价波段中获得收益;同时,基金投资行业配置和选股的容错性大大减小,组合调整需要更高的胜率、更长的时间和更高的交易成本。

黄越岷表示,当前规模较大的新基金多为权益类基金,一些客户对产品的风险特征未必有足够的了解,权益市场波动会影响这些客户的投资体验。“压力之一是基金规模大幅增加,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如何发掘更多的优秀资产、为客户带来更好的业绩回报。压力之二是客户数量大幅增加,基金公司如何提供优质的后续服务。压力之三是如何快速创设满足大众财富管理需求的基金产品。”

认购了爆款基金的大量持有人期待出色的业绩回馈。好买基金分析师曾令华表示,基金规模过大不仅使基金经理管理难度加大,还会摊薄投资者份额,部分规模大的基金已经限制了申购。

杨媛春指出,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是有边界的,过大的规模会给投资带来负效应,尤其对于策略容量相对有限的产品。近期越来越多绩优基金限购正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爆款基金会加剧市场的‘一九现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市场的波动。同一机构同一基金经理在一定时期的审美是具有一致性的。”

从基金行业22年历史来看,爆款基金的诞生和行情走势密切相关,每一次行情的高点都是爆款基金最热闹之际。

数据显示,爆款基金诞生的上两个高点,一个是2015年,一个是2007年,这两次都是牛市环境之下。2007年全年发行了37只基金,合计募集规模4061.88亿元,发行总规模看上去并不大,但单只基金平均发行规模达到了109.78亿元,是年度平均单只基金规模最高的一年;这项数据排在第二名是2006年,当年单只基金平均规模为44.56亿元。

基金行业有个规律——新基金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不少曾经的“爆款”都是“昙花一现”,成立之后规模出现较大比例缩水。

“规模缩水的爆款通常是代销渠道打造的爆款,投资者被渠道理财经理引导购买,而非出于自己对基金经理的认知和忠诚度。”马雪薇直言,“购买”可能只需要冲动,长期持有则需要“信仰”,投资能力能够真正经历市场轮回考验的那些“恒星”们,即使对规模保持克制的态度,也几乎没有规模缩水的压力。

曾令华表示,爆款基金往往集中成立于市场阶段性高点,市场发生回调会发生大量赎回,导致基金缩水,因此,不要盲目追逐爆款基金,保持良好心态应对波动,长期持有。

黄越岷认为,部分“爆款”仅仅是“昙花一现”,成立之后规模大比例缩水,背后有单纯宣传基金净值、相当数量客户非理性投资等多种深层次的复杂原因。不过,近期的情况有一些不同。一方面,现阶段大众基金投资的需求暴增,基金之外更优质的资产并不多;另一方面,在监管的正确引导下,各界都在倡导理性投资,媒体等不断揭示投资风险,大众对基金投资也趋于理性。

杨媛春认为,投资者理财认知的整体提升速度没有跟上基金发行规模的增长速度,部分销售渠道可能依然有资金腾挪的情况存在。

爆款基金或会延续

行业呼唤理性声音

进入2021年,爆款新基金的火热程度有增无减。各大基金公司都在积极发行新权益基金,在盈利、排名、规模压力之下“不可能更无法松懈”。

中国基金报记者了解,爆款基金是基金公司投研实力、品牌影响力等多方面能力的体现,发行爆款的基金公司更容易被投资者记住。大型基金公司上报权益基金的热情高涨。

一位大型基金公司渠道人士表示,2021年公司的基金销售任务是“跟上不掉队”。如果同行都发行较多权益基金,而该公司也不会松懈。

还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这就如同一个剧场效应,“头部基金公司”都要在这一条路上“奔驰和竞争”。

业内不少人士认为,若市场趋势不变,爆款基金趋势还将延续,但不至于形成常态。

马雪薇直言,“爆款”对基金公司和代销渠道来说能显著降低营销成本,提高盈利效率,除非市场有非常大的调整,否则应该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延续。

曾令华表示,爆款基金成立时间点倾向于市场阶段性高点,投资热情高,因此历史上很多爆款基金回报率并不高。如果未来市场出现回调,爆款基金数量会急剧减少,因此爆款基金的成立数量呈现一定的周期性,与市场指数高度相关。

“短期内爆款基金的态势大概率会延续。但目前媒体和基金公司都在积极推动投资者教育呼应理性投资,不要盲目追星,应该会让一些投资者冷静下来。同时,基金公司如果过于依赖某几个明星基金经理,会给公司整体业绩的稳定性带来影响。随着行业的成熟发展,以及投资者教育的深化,未来的基金投资应该会更加理性。”杨晗说。

发行市场躁动,更需要基金公司做好引导。博时基金表示,作为投资管理人,基金公司一方面要帮助基金投资者认识所投资产品与其自身收入、风险承受能力的匹配度,同时,在权益类基金的投资管理上,基金公司要站在持有人的体验角度上,对于新发基金,在成立的最初半年时间,将基金投资的稳健起步作为一个重要考量,小幅建仓积累一定的浮盈安全垫之后,再逐步加仓,尽量规避短期大幅浮亏给基金持有人带来的焦虑感受;对于存量的全市场基金,基金经理应尽量根据不同行业的景气周期做相对均衡的配置,上涨时有稳健持续性的超额收益而不追求短期进攻的速度,下跌时控制回撤,避免基金净值大起大落。

黄越岷也认为,作为管理人,基金公司首先要做好风险揭示,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非常清晰、简洁和明确地揭示给投资者;第二,投入更多的力量和资源进行与资本市场相关的知识普及,让广大投资者了解基金投资的风险所在、收益来源和周期波动性特征等。第三,重视对投资者的全过程陪伴,真诚服务客户,售前不忽悠、售后不逃避,一切从客户利益出发。第四,基于对未来市场研判、考虑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和客户盈利体验出发,而不是仅从易销售角度片面迎合市场热点、集中销售风险高的基金品种。

马雪薇还表示,基金投资是“长跑”,投资人投资基金只能通过复利完成长期的财富稳健增值。过分强调基金的销售,淡化对长期投资和资产配置等科学理念的普及,容易令投资者对业绩的关注趋于“短视”,造成投资行为的“追涨杀跌”,最终就成了“只赚吆喝不赚钱”,时间长了可能对基金行业形象造成伤害。对基金公司来说,资源追逐“明星”,可能让基金经理更关注排名,这对基金经理的从业心态会有负面影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