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这场马拉松比赛才刚刚开始”——对话喜岳投资创始人周欣

市场赚钱效应升温,风格却不断切换,抓住低吸潜伏的好时机!立即开户,踏准节奏,不错过下一波大行情

原标题:“这场马拉松比赛才刚刚开始”——对话喜岳投资创始人周欣来源:上海证券报

周欣曾就职于量化投资的“西点军校”BGI(巴克莱全球投资者有限公司)和AQR资本的核心模型研发部,2014年回国果断创立喜岳投资。6年来中国量化私募历经两轮洗牌,多少私募再无声音,喜岳投资这一路却走得不急不缓,成为基本面量化机构的佼佼者。周欣直言,从不盲目追求规模的增长,只求不断完善公司的量化模型,希望每年可以多创造1%的超额收益。

周欣总是游离于公众视野之外,做着上述看似简单却鲜有人可以坚持的事情。

周欣将采访安排在一间小会议室进行,会议室的玻璃上密密麻麻印着各种公式。她说:“包括我在内的几位合伙人均带着很强烈的学院气,不擅长描绘喜岳未来能飞多高,而是希望不断打磨量化模型,在每一个细节上做到精益求精,而且量化投资本就是一场马拉松比赛,现在才刚刚开始。”

“6年前嗅到了量化投资大发展的‘味道’”

作为较早在BGI做Alpha模型研发的人员和曾经的UC Berkeley教书匠,周欣一开始并未想要创办私募。不过6年前,她嗅到了量化投资大发展的“味道”。

“我和合伙人2011年就曾回国调研,那一年,国内资本市场对于量化的认知以及交易的配套品种、机制方面还不够完善。但2014年我再次回国的时候,发现股指期货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股票市场交易量也比较大,而且已经有机构开始关注量化投资,量化投资的土壤正在形成。”回忆起6年前创业的经历,周欣眼睛里依旧闪着光。

据周欣介绍,其核心团队在美国时就时常感叹,量化投资在美国仅用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就从不为人知发展到能够与主动投资分庭抗礼,因此中国的量化投资浪潮在她眼中尤为可贵。2014年,周欣决定与其他几位合伙人在中国创办喜岳投资,成为彼时行业内少有的基本面量化团队。

不过,喜岳投资的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用周欣的话来说,“抵制了太多的诱惑,迈过了太多的坎”。

她举例道,2017年前量化私募曾经出现发展大潮。“当时那一批比较火爆的量化私募做的事情,本质上是买小盘股对冲大盘股。策略虽然赚钱,但小盘股的高收益是用高风险来换取的。因此,当时喜岳投资宁愿选择承受来自资金方的压力,也不愿赚这样的钱。”

如今看来,2017年市场风格的剧烈切换,击倒了许多盛极一时的量化私募,而喜岳投资依然稳扎稳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颇显长跑者的平静与淡然。

“我只希望每年有1%的进步”

今年以来,许多量化投资巨头的出现再次搅动了私募江湖的一池春水,目前百亿级量化私募已超过10家。对此,周欣显得异常淡定。

在她看来,规模是量化私募业绩的结果,而非心中的彼岸。

“与2017年那波浪潮不同的是,目前市场上较为火爆的量化私募以高频策略为主,与基本面量化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因此两者之间不具备很强的比较性。但超高频量化存在容量瓶颈,管理规模变大后的大概率方向是将频率降下来甚至慢慢转向基本面量化。喜岳投资深耕基本面量化多年,如果能持续研发可被验证的规律,那么规模的增长是自然发生的事情。”周欣直言。

相比于对规模的追逐,喜岳投资更重视对量化模型的精雕细琢。

在周欣看来,基本面量化的模型目前很难出现根本的创新或是一招制胜的武功秘笈,最重要的是细节性的完善。她表示,喜岳投资在每年的年底会进行策略复盘,分析整个团队一年来在细节方面的精耕细作,以及研发的新因子对该年度业绩的影响。

“如果每年我们的努力会使今年的收益增加0.5%-1%,我就很满足了,因为这是一场马拉松的比赛。每年的你比去年的你增加1%,能持续10年,将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基本面量化现在就是这样,就像不需要去造一台新车,而是要研究怎么使电池寿命更长,怎么将螺丝拧得更紧,匠心精神将成为最核心的生产力。”周欣感慨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