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圆信基站︱一“分”到底,垃圾分类后的行业发展

刘诗涵

圆信永丰基金研究部研究员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会计与金融学硕士。

2019年加入圆信永丰基金,主要负责农业和环保行业领域的研究工作。

作者简介

随着城镇人口的提高、城镇化率的提升,我国每年有2.2亿多吨的垃圾处置需求,这对于垃圾如何处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2018年国家住建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部分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计划至2020年底,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19年7月1日,上海正式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这是我国第一个强制垃圾分类的地区,明确垃圾分类将居民日常生活垃圾分为“湿垃圾、干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四种。同时,对于小区进行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管理。

上海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垃圾分类开始实施至2019年底,上海的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提升至90%;湿垃圾分出量7453吨/日,增长88.8%;干垃圾处置量17731吨/日,减少17.5%;可回收物日回收量增长4.3倍;有害垃圾日均分出量增长5倍以上;垃圾填埋比例降至20%。

上海的垃圾处置从前端分类来看成效明显,但是后续仍需要坚持全程分类、一“分”到底。垃圾一“分”到底,即前端居民按分类投放垃圾后,由中端专门的环卫车辆收转运到垃圾中转站,最后送到末端的填埋厂或者焚烧厂进行垃圾处置的全产业链协同的工作。

垃圾分类先行,对整个垃圾处置产业链的配套设施的需求有了新的增量和变化。

首先,前端居民垃圾有效分类需要配置不同的垃圾收集设备 ;

其次,中端也需要有对应的垃圾收转运的环卫车辆进行运输,做到“分类收集、分类运输”,而不是之前的混装运输。这些垃圾收集装置和垃圾收运环卫车辆都需要有新的置换和完善,尤其目前针对新分出来的餐厨和厨余的湿垃圾其收运装备是不足的;

最后,我国目前对于末端垃圾处置的能力和设施还有待完善。随着垃圾填埋的处置能力趋于饱和,焚烧将成为未来主要的垃圾处置方式。

垃圾处置的整体产能在十三五期间已经进入快速建设和投放阶段,规划到2020年底总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110.5万吨/日,建成投运的垃圾焚烧厂预计达到550座。分类后的垃圾将会有相匹配的垃圾末端处置产能,通过焚烧的垃圾处置量将超过填埋的处置量,而湿垃圾也会配套专门的湿垃圾焚烧厂,真正地做到从前端分类收集到末端分别处置的一“分”到底。

垃圾分类最终是为了末端处置,这也对末端处置环节提出了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置的技术要求。在垃圾干湿分离后,一方面,干垃圾的平均热值会提升,吨垃圾上网发电量将提升,增加垃圾发电的经济效益。在垃圾燃烧充分的情况下对于垃圾的减容可达到90%,对垃圾减量效果明显。同时,干垃圾量的下降可以减轻当前焚烧厂的产能负荷。另一方面,湿垃圾有望得到资源化处置。湿垃圾通过厌氧发酵转变为可以资源化利用的有机物质和可以生物质发电的沼气,餐厨垃圾还可以提取油脂。

“源头减量、末端发力”,随着全国46城市开始前端垃圾分类工作,整个行业也将逐步形成垃圾全程分类、收运、处置的体系,行业产能有望进一步释放。笔者认为,作为居民,我们需要先做好垃圾有效分类,垃圾分类先行;作为行业,需要加快补齐垃圾收集装备、环卫车辆、末端垃圾焚烧厂和填埋厂的缺口,提升垃圾资源化的处置技术。这样我们产生的垃圾才有可能得到更有效的处置,让垃圾减量,让垃圾更多的转化为可以再利用的资源。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